在一家附有沙拉吃到飽的美式餐廳,隔壁桌坐著一個洋媽媽帶著3個小孩,老大是個約莫6歲的男孩,另有兩個大約4歲和兩歲的小女孩。

媽媽有點手忙腳亂的忙著招呼兩個小女孩,而哥哥一坐下來就自動到沙拉吧端了一盤菜回來,隨後換媽媽帶著大女兒去拿菜,哥哥就一邊吃一邊哄著那個最小的妹妹。混亂當中,看得出一點和諧和秩序。

哥哥還算乖巧的照顧著自己,很快就吃完了一盤,媽媽同時間一直在餵食那兩個小的;正當哥哥起身要再去拿第二盤時,卻被媽媽叫住,媽媽的臉色在我看來有點嚴厲。

我好奇的一直觀察他們一家人的互動,只是我沒想到媽媽叫住那個小男孩,說了這麼一段話:「哥哥,現在應該換媽媽去拿一點東西來吃了吧?你是不是要幫忙媽媽照顧一下妹妹們,讓媽媽先去拿,等一下再輪到你去拿第二盤呢?這樣是不是比較懂事?」說實在,這看起來很理性,但我卻被這樣的景象給「衝擊」到。原來,媽媽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知道「媽媽也會肚子餓」!

我來自於一個父母親總是完完全全犧牲奉獻,把孩子擺在第一位的家庭,在我們家總是孩子喜歡的就讓孩子先選,媽媽爸爸可以委屈一點吃比較不好的、睡比較不好的。一直到我已經念大學了,有時候出去旅行,若有人需要在地板打地鋪,也都是媽媽爸爸搶在先。我,可以變得很驕縱,也可以變得很予取予求,但幸好我沒有。

我常常有機會就告訴媽媽爸爸,不斷的提醒他們:「不要常常拒絕我們的付出,而要告訴自己在生命中辛苦了大半輩子,總是值得孩子對你們好。」他們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把我們這些大小孩都顧到了才想到自己。

<從小教育>父母喜好孩子要知道

化妝品廣告Maybelline的廣告詞「Because you are worth it」(因為你值得),有頗深的教育意義存在。

華人父母有太多都太為孩子著想,怕孩子餓著、睡不好,甘願自己犧牲奉獻,希望把可以給的都全給了小孩,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良心懂得去體會,說穿了,有些犧牲是不需要的,而我也贊同孩子需要從小就知道父母親也有喜好和需求。大多數的媽媽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吃什麼,但有幾個孩子也懂得媽媽喜好的口味?

從隔壁桌洋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來看,不管是文化差異也好,或家庭教育的差異也罷,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更是留意這些問題,心目中理想的模式正在漸漸的建立著。等孩子漸漸懂事,我一定不忘要他複誦著「媽媽爸爸的喜好」,讓他也要懂得多為別人著想!

文/凱吉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兒育女後,你們就成為一個家庭,不再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一對夫妻。而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家中成員彼此互動,這表示家中每位成員的情緒會彼此影響。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受到周遭人士不佳情緒的影響,仍能保持快樂心情,但我們多數人的情緒,則會隨著周圍人的心情而受到波動。

做一名遵循教養守則的父母,你必須了解,你要為家庭成員的情緒負責。我不是說每次家中有人不高興,就是你的錯。我只是表示,如果有人沈浸在陰霾的心情裡,或是家人彼此爭吵,不要寄望有人會自動停止發牢騷和咆哮,不再生悶氣,亂抱怨,不為小事斤斤計較,停止吵鬧不休。如果你認為有人該從中抽離,讓氣氛轉好,那最好是由你開始做起。

孩子不了解情緒會互相感染。他們不了解父母易怒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讓父母累了一整天。當然,你可以開始教導孩子這些事情,但是他們還得等上好多年,才能懂得因應之道。一旦孩子感到心情低落,他們會表現出一付可憐兮兮的樣子來懲罰你,即使他們知道這樣也會連累你,讓你心情不佳。「這會給他們一個教訓」、「他們自己會想通」。才怪!這得靠大人來打斷這種模式,而這個人選就是你,如同我前面說過的。

我有個孩子(最好不要點破是哪個孩子),當他還小的時候,常常和我發生衝突。我最氣他的是,他從來不會軟化,即使在我對他怒氣大發的時候。最後,我太太總是小心翼翼地找到恰當的時機告訴我,也許這和我自己也從來不軟化的態度有關。我的榜樣教導孩子一個對解決衝突毫無助益的方法。

聽著,這件事聽來不見得中聽,但我要說:會對兒女咆哮的父母,比較可能養育出會大吼大叫的兒女。會對兒女生悶氣的父母,也會鼓勵孩子生悶氣;總是喜歡無病呻吟的父母,較容易有喜歡無病呻吟的兒女。孩子不是每次都會如此反應,而是比在沒有這種榜樣的情形下,更容易這樣做。再不然,因著個性不同,孩子會走另一種極端,(比如說)不像父母一樣易怒,但他們會對周圍的人動怒而感到不舒服;不然,起碼會對「怒氣」這件事,有特殊的「情結」(比照某些專家用語)。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以成熟的態度來駕馭情緒,那麼父母自己就要以成熟的方式來駕馭自己的情緒。當然這是往好的方面看。父母能影響兒女的情緒(以及孩子掌控情緒的方式)往好的方面發展,如此一來,就會對每個人產生良性循環。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我女兒的老師,總有一事百思不解:「你爸爸不是作家嗎?」
女兒乖乖的點點頭。
「那,你的作文怎麼……」後面的意思應該是:怎會如此慘不忍睹?
「你怎麼回答?」女兒講這件事時,我問她。
小妮子聳聳肩:「你本來就沒教我呀。」
好吧,又怪到我身上了,為了洗刷女兒不會寫作文的恥辱(這到底算是她的恥辱還是我的?畢竟作文沒寫好的是她不是我呀),今年全家出遊前,我特別跟她約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回去旅行,你要帶稿紙,為父的我將會把一生的絕學,在短短的三十天內,灌注到你身上。」
小妮子沒有出現雀躍的表情:「你是說,我這三十天都得寫作文?」
我輕輕摸著鬍渣,用孔明式的微笑說:「沒錯,沒錯。」
「暑假泡湯了?」女兒有點憤憤不平。
「不會呀,你的作業本來就包括寫作文,我只是把它挪去旅行時寫嘛!別擔心,乖,快把這一刀稿紙放進行李箱。」
旅行寫作文?相信你一定開始皺著眉頭想:「這給孩子多大壓力呀?」
沒錯,但如果往另一個方向想,旅行時,感官特別敏銳:特別的風景、沒瞧過的稀奇玩意兒、炫奇幽怪的景點故事……如果不趁記憶新鮮時把它記錄下來,是不是很可惜?
想像力與觀察力,是我要在這三十天裡教她的事。

第一招:出遊前先神遊
不管島內出遊,還是國外走走,要帶孩子出門旅行,應該要花點時間做準備。
我帶孩子去四川順長江東遊之前,先陪她在地球儀上神遊。原來台灣這麼小,對岸那麼大,我們的旅程會跨過好幾個省,距離足足有兩千多公里。
成都出過許多文學家,那兒是李白、三蘇的故鄉,杜甫也曾逃難到成都,還結了一個草廬。長江也是一條詩詞大道,崔顥、杜牧、李白和三蘇都走過,留下不少好文章。女兒也愛三國,沿路都是三國典故發生的地方,我們都會走一遍。我找出唐詩三百首,先勾出幾首一定要讀的詩,向她解釋,給她想像。我們還沒走長江,已經跨越古今,與今古長江接軌了。
旅遊書不是爸爸的專利,地圖也要孩子一起看。我們拿起粗粗的筆就在地圖上圈圈寫寫,一生也許只去一次,值得在地圖上揮霍一番。看看旅遊書,寫下最期盼的景點,闊氣的標記在地圖上。還沒出發,憧憬就已經讓等待變成一種幸福。

第二招:設定主題找樂子
每一次旅行,我們都會選定一種主題。
有一年是找字,出門在外,每個地方都有很特別的字可以找來玩。陝西寬帶麵那個字唸做「比昂比昂」,寫法還有順口溜可以唸(註);和珅住的宅邸,地磚都暗藏好些福字;各地的招牌、路標和公車站牌,只要留心,處處都在考驗孩子的觀察力。一家子在半路上看見什麼稀奇古怪的字體,比跑到羅馬競技場還興奮。
今年我們的主題是找獅子。對岸的廟宇、古鎮都喜歡擺對石獅子在門口,既威風又醒目。找到獅子學它的模樣照張相,這麼簡單的概念,成了我們千里跋涉時最佳景點,回國後把它們挑出來,每張都有個故事可以說。加洗的照片,是最好的明信片,送給朋友,貼在作業簿,連同學都覺得稀奇。
你們家最近也要出遊嗎?別忘了事先做做準備,找個主題大玩一場吧。

第三招:隨時畫畫寫寫做紀錄
帶孩子出門玩,除了拚命照相,錄一大堆回來沒空看的影帶外,如果能讓孩子抽空寫點什麼、畫點什麼,是出遊最好的紀念品。因為有孩子的筆跡,當時的記憶,就不像照片那麼冷冰冰。
準備一本空白的筆記本吧,準備幾枝筆(色鉛筆或粗細不一的簽字筆),喝咖啡、吃午餐,只要抓到一點空檔時間,就可以拿來畫畫寫寫。大人是孩子的榜樣,能親子一起做更好。

第四招:從導遊身上挖寶
導遊是你的最佳幫手。如果跟團,或遇到有解說員的地方,我們的家規就是緊跟著導遊,導遊總是走在最前方,有什麼問題可以馬上問。再說,有些導遊很寂寞,因為很多人不愛聽他講解(尤其是大人)。小朋友跟在導遊身邊:一,有危險第一個知道;二,有獎品常常領到;三,有問題,馬上有人回答。
如果沒導遊,父母是最佳的解說員。你一定要事先做功課,不要進了一個景點,到了一個古蹟,因為不了解,最後匆匆走過,那真是太可惜了。
孩子如果發問,先誇他問得好,不要馬上告訴他答案,請他自己觀察四周(觀察力),想想為什麼(想像力),最後再印證答案,就是一個提升觀察力與想像力的方法。

第五招:只要三個不貪多
博物館是家長最常帶孩子去的景點,除了便宜,另一方面是可以快速認識一個地方。它通常會有整個地區的簡介(像是3D影片),也會有這地方的古往今來。
博物館有豐富的典藏品,但太多的藏品如果要全看完,常會壓垮孩子的耐性與興趣。
怎麼辦呢?
請學湖北省博物館的做法吧。在入口處找到博物館簡介,裡頭一定會有該博物館最優的藏品,請孩子勾選出他最想看的三件寶物;如果還有時間,再選三個他想逛的特展。
只要三個不要多。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編鐘、有鄖縣人頭骨化石、有越王勾踐劍,我女兒最喜歡的卻是它:
我看到一條漢代的牛,它跟攝影機差不多大,咧著一抹詭異的微笑,脖子鼓得挺大,彷彿在練蛤蟆功,好卡哇伊喔!不過頭大身體小,實在很奇怪。
牛還拉著一輛小車,車子很小,只能容納一個人。如果我是當時的農夫,有一隻會練蛤蟆功的牛和車,感覺還不錯。
因為逛的是精品,又是小朋友感興趣的東西,孩子體力尚可,興趣高昂,自然有較多時間去觀察(牛的神情)、想像(當年的農夫怎麼生活)。
如果你貪多,硬要拉著孩子一天逛遍二十萬件藏品,哦,那該是一場怎樣的災難?

第六招:放慢腳步,與感動邂逅
有的旅行實在很趕很累,還是要想辦法創造一點感動來。
我記得去樂山大佛那天,因為全家人睡到自然醒,到樂山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
我原先計畫搭五毛錢渡輪去對岸看大佛(多節儉的爸爸);到了樂山,卻因為江水湍急渡輪停駛,怎麼辦?是花兩百七十塊人民幣買門票看大佛,還是馬上掉頭回成都,什麼都不看?
情感戰勝理智,不可能下回再來樂山,我們就在午後四點鐘進了樂山大佛景區。
景區很受歡迎,大佛頭部有長長的鐵欄杆。如果是早上來,光在這裡排隊走到大佛腳下,至少得花兩個小時;但我們抵達時已是四點,遊客走光了。陰錯陽差,一家人慢慢走,一點也不趕,還有空讓女兒去抱抱佛腳。
大佛繞一圈,回到佛頭,女兒寫道:
我們在佛頂發現一個幽靜而且沒有遊客的地方──那是以前蘇軾讀書的東坡樓,我們找到一個涼亭,在那裡休息、聊天和拍照。微風吹來,竹葉飄動,心曠神怡,等到重新恢復力氣以後,這才重返車站,準備回家。
看完大佛之後,我才知道,人原來是這麼的渺小,而佛是那麼的偉大,想跟大佛比高度的心,完全消失不見了。
那一天,其實在景區只待了兩個半小時,卻成了女兒念念不忘的景點。因為金色陽光太美?還是因為大佛太莊嚴?
不,我想只是因為真的不趕行程,反而造就另一種美。旅行中,抽段時間疏離人群,靜靜體會當地人文歷史,收穫更多哦。

第七招:一天只排一種練習
每一天,我都安排一種練習給女兒玩。
寫一篇美食記,要她把自己想成美食記者,用舌頭去辨別不同的味道。
給她十塊錢,讓她自己上街買紀念品,寫一篇小物品的文章。
去看了變臉、看了特技表演,當天的重點就是仔細觀察別人的演出,有條有理寫出自己的觀戲心得……
十五篇作文,三十天完成,沒有什麼特殊技法,就只是不斷重複我想讓她練習的能力──觀察力和想像力。
觀察力敏銳了,想像力才能發揮。
一篇作文就專注在一項技巧。就像皮薄餡多的包子一樣,一口讓讀者咬到餡,沒有太多花俏的技巧。
而這樣的練習,家長很容易做到,和孩子出遊時,即使不寫作,用說的,用討論的,都能時時練習。
我去演講時,很多家長常困惑的問我:「為什麼我們家孩子很愛讀書,作文卻寫不好?」
試試看,帶孩子去旅行,把觀察力與想像力練好,或許回來後,你會看到一點改變。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十歲、育有三個小孩的聶雲,是許多人心中浪漫體貼的時尚好男人。「當爸爸」是他快樂與成就感的來源,每次得知自己又要當爸爸時,他還是像中了大獎的幸運者那樣激動到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真心喜歡當爸爸的他在二○○九年出了一本親子教養書《作夢都會笑的幸福》,記錄了他們一家熱鬧的家庭生活和充滿挑戰與樂趣的育兒經驗。面對家中三名活潑好動的孩子,他如何訓練他們在室內專心、出去玩不失控?

擅長營造專注環境,吸引觀眾目光的聶雲,從做節目中找答案,把主持節目的專業轉化成訓練孩子專注力的教養原則。

- - -

善於在五光十色的環境中吸引觀眾注意力,人稱「樂透王子」的聶雲,面對三個孩子的教養,卻遭遇到比主持更大的挑戰。因為他發現:讓電視機前的數萬名觀眾專注,比讓三個小孩專注容易多了。

聶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茄寶現在讀國小三年級。回想他兩歲時曾跟爸媽到東京旅遊,從上飛機、出機場到東京市區,全程活蹦亂跳、不受控制,讓聶雲氣到束手無策,甚至想「把他留在東京算了!」

每當茄寶與五歲的寶弟湊在一塊,「我們家客廳就成了摔角頻道。」老三寶妹出生時,聶雲期待女兒為家裡帶來「優雅與美麗」,如今看來,願望尚未實現,仍需努力。

「無法讓孩子靜下來」的挫折經驗讓聶雲思考,既然做節目講究流程、場控……小孩的生活環境、行程是不是也需要「刻意安排」,才會比較順利?他回想家人生活的細節:「當全家開車出門,後面兩個小孩在打架,中間一個小孩在哭。開車的在找路、廣播放送談話節目、衛星導航不時又發出聲音。現代人常無意識的籠罩在多種訊息當中,在這樣嘈雜浮動的環境中,要怎麼專注?」

5錦囊,減去不必要的雜訊

聶雲從自己如何在節目中打造專注環境找靈感,發現:「與其抽象的叫小孩專注,父母不如主動減去外在雜訊,設計小孩容易專心的生活環境。」

錦囊1:用關電視3小時換全家閱讀時光

他從調整居家氣氛著手。減去干擾的第一步就是每晚關閉電視三小時,以閱讀時間取代。他們鼓勵小孩寫功課、讀童書或畫圖,大人則是在旁讀報、看書。「當大人要小孩少看電視,自己卻邊看電視邊滑手機,怎麼有說服力?」聶雲坦承:「一開始我也會想看電視,但一想到為了經營閱讀氣氛,也就忍下來了。」

錦囊2:選擇單純、「真實的」遊戲

不過整晚一直閱讀也會彈性疲乏,需要不同活動調劑、維持孩子願意專注的興趣。聶雲想和孩子玩大富翁遊戲,順便讓他們練習數鈔學算術。店家不斷推銷他買數位版大富翁,但他堅持買紙版,因為「小孩接收的數位刺激真的很多,但紙本的閱讀能帶來專注、投入的刺激,對小孩來說是練習專注的起點。」他認為在網路世代,父母更要刻意為孩子創造真實的生活經驗。

錦囊3:出去玩,景點不需多,但一定要動得痛快

帶孩子出去玩,聶雲建議行程不要太複雜,儘量安排能讓孩子發洩精力、有參與感的活動。他說,當年帶大兒子茄寶的東京行可說是「一次慘痛的教訓」。若讓小孩睡飽才上飛機,小孩精神好,當然活跳跳、坐不住;到東京泡溫泉、逛街採買,這些活動都不符合小孩的需求,小孩自然無聊跑給你追。

繼東京慘痛教訓後,聶雲帶孩子出遊,都會像做節目般細緻安排流程。比方安排玩水、釣魚這類小孩喜歡且有參與感的活動;也不一定要舟車勞頓搭飛機出遠門,而是就近選擇台灣適合親子小旅遊的地方,例如台北河濱公園、新竹的綠世界或花蓮的豐之谷溼地公園,都很適合「遛小孩」。

錦囊4:多和孩子眼神接觸

雖然「沈靜閱讀、動得痛快的環境」有助於孩子專注,但聶雲認為更重要的是,專注的和孩子相處。聶雲只要有空,就會和孩子玩父子之間的私房遊戲「看臉」。他把小孩抱在腿上,專心深情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要找……」請孩子動動那個他想找的地方,偶爾開玩笑:「你的眼睛怎麼少一邊?」「耳朵躲去哪裡了?」觀察孩子的反應。


一點點這樣眼神、肢體接觸的親密時間,就能讓親子的距離變得好近。父母專心、深情的凝視不僅會讓孩子心情安定,也能幫助孩子練習眼神專注。

錦囊5:專心和孩子在一起

「專注力,就是專心做好每一件事,第一要件就是先專心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自己慢慢靜下來。大人就能窺探到孩子內心的想法,引導孩子的學習動機,進而刺激孩子的興趣,」聶雲微笑的說。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戰、不認錯、肢體衝突
由於學齡前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皆無法像大人般成熟,許多專家提醒,現在的教養方式不應該再主張大讓小;但是,當學齡前的孩子們吵架時,爸媽不介入,孩子們真的有能力藉此展開自我學習嗎?當孩子們的「吵架經驗越多」,真的代表「溝通技巧提升了」嗎?本文不只適用於手足之間,也適用於堂表兄弟姊妹,以及同學與玩伴之間喔!爸比媽咪們看過來……。

何謂溝通?
敘事取向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黃錦敦認為,要回應上述問題,應該要先了解究竟什麼是溝通?黃錦敦心理師指出,溝通像是一種協商的過程,透過某種方式表達自己、理解他人,讓兩方的聲音交流,以找出彼此合適的互動方式。尤其在家裡溝通或是親近關係溝通的目的,最重要就是要讓彼此在關係裡頭都比較能自在、享受與親近。

溝通四大重要元素
親近關係的溝通,涵蓋了4個重要的元素:接收、表達、界線、愛的連結。

溝通元素一:表達
表達是一種基於理解自己內在,藉由某種管道傳遞給他人的能力。

溝通元素二:接收
接收是一種願意打開自已的內在空間,去聽見對方的能力。

溝通元素三:界線
界線也可以說是倫理的思考,是關係裡對於彼此界限的覺察與思考,人們經常談到的互相尊重,其實,就是談彼此對於界線的尊重。而關係裡頭的融洽,常看見界線的開放與融合(例如,孩子們能夠試著互相討論或分享玩具),當我們與人親近愉快的時候,通常也較容易嘗試分享此界限。

衝突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彼此踩踏的部分超過了對方願意給出的界限」。我們常見孩子衝突的原因,也常常是在捍衛與表達自己的界限,此時,溝通其中之一的重點常是界線的再次確認,找到彼此合適的相處方式。

溝通元素四:愛的連結
家,不是只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如果缺乏愛的連結,溝通過程就也會缺乏柔軟、缺乏空間,在親近關係裡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在愛的基礎下講道理。

如何培養孩子溝通力?
談完了溝通的概念,對於孩子如何學習(培養)溝通能力,黃錦敦心理師也提出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與爸媽分享:

勿忽略「試誤」的重要性!
唯有嘗試錯誤,才會嘗試去找方法
很多時候人無法完全複製別人的經驗,即便是某個人這樣做可以成功,但另一個人卻不見得有同樣的效果。這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外在環境的資源、困境的背景…都不盡相同,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其實很多的能力,我們只能從別人身上「參考」,但必須要自己一次次選擇、嘗試、修正,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能力。

如果孩子們自己沒有經歷所謂難受的感覺,那麼即使爸媽主動找孩子們坐下來談,也常常只會淪為大人在指點小孩而已。

換句話說,真正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嘗試找方法、嘗試錯誤的空間!「我把『學習』視為一個人不斷經歷、嘗試、思考、練習、修正的過程,這過程當然會犯錯,但擁有犯錯的空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黃錦敦心理師說。

思考力與溝通力密不可分
讓孩子自己思考,避免直接給答案
此外,要能在錯誤裡知道修正,「思考」就是關鍵的能力。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爸媽能給予孩子的協助,並不是要孩子「聽爸媽的話、照爸媽的方式去做,然後達成目標」,雖然很多時候孩子馬上利用爸媽的方法的確非常容易成功。

然而,若是孩子的生命中,充斥太多這種「直接輸入法」的成功,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往往變得只能聽從別人的建議,但卻無法產生出任何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思考,更難以真正擁有修正自己行為的能力。

即使預見結果,仍應鼓勵孩子多嘗試
即使父母明顯看出孩子的方法可能的結果會是「失敗的」、「不夠好的」,也要多讓孩子去嘗試,看看結果如何,最重要的是這麼做,爸媽可以有更多機會跟孩子進行溝通討論;很多孩子是在這種實驗過程裡慢慢累積自己的生命經驗,不論是學習或是獨立自主的能力,其實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巧妙運用孩子在關係中的焦慮感
「讓孩子適當的承擔自己的責任與後果,運用『難受』的自然動力引發學習。」黃錦敦心理師說;當孩子在關係裡焦慮、難受的時候,反而可以運用這些自然產生的動力(想不難受、消除焦慮)來帶領孩子討論與思考,有時候看起來痛苦的情緒,反而是促進學習成長的自然動力!

他進一步與我們分享他的自身經驗,有一次黃錦敦心理師的兩個孩子都「受不了」對方,他們都清晰感受到了衝突的難受,在這個時候,他才邀請孩子們一起坐下來,請大家都說說看、想辦法:「如果不喜歡這樣的關係、互動,那各自會喜歡什麼氣氛、關係呢?」

黃錦敦心理師強調,如果孩子們自己沒有經歷所謂難受的感覺(或是孩子們本身並沒有任何感覺),那麼即使爸媽主動找孩子們坐下來談,也常常只會淪為大人在指點小孩而已。

誰說吵架是壞事?
「其實,我並沒有打算教導我的孩子:手足不要吵架。」黃錦敦心理師說。仔細看吵架這件事情,很多時候不是壞事,很多人是透過生氣的情緒,表達自己、捍衛自己的界限,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能力。

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不知怎麼吵架反而辛苦
「要知道,不知道怎麼吵架的人,有時也是辛苦的,內在有時會承擔過多的委屈,畢竟,孩子將來面對的人,有些真的只要溫和溝通即可,有些時候是需要強力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黃錦敦心理師說。

重要!觀察孩子們平日相處
或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們有沒有吵架,而是吵架在關係裡的位置,觀看孩子表達與捍衛自己時,有沒有也使用別的方法,也就是除了吵架以外,他們有些時候願意容忍對方、願意體諒對方、願意主動分享、願意溫和地敘說自己的界線、懂得請他人仲裁。換句話說,觀察手足間「平時」(大部分的時候)有沒有和好、分享、親近的時刻,他們會不會試著用多元的方法解決,若是有,那麼吵架只是他們相處狀態其中之一,爸媽不用過於擔心。

爭吵不等於斷開聯結
在親密關係裡,「爭吵」後知道如何「和好」,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孩子們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也就是要學習: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但同時照顧到關係,這個練習不容易,需要很大的空間不斷的經驗,「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如果孩子有時候爭吵,但大部分都懂得和好、分享、相互照顧,我就不會介入。」

我反而喜歡在孩子爭吵又和好後,去告訴孩子:「我看見你們剛剛爭吵,現在卻能一起玩(愛的連結),這是很好的、在家裡這是重要的。」

孩子吵架,爸媽真的不需要介入嗎?
從上面「關係」的元素,和「學習」的概念,再回頭來看前述吵架、衝突的議題。究竟孩子們吵架時,爸媽要不要介入?

介入時機:當「強度」與「頻率」跨越底線
「每一個家裡都有對於人際衝突界限的底線,我自己思考手足衝突是否要介入,常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強度』,一個是『頻率』。」黃錦敦心理師說,而且底線是不可以動手傷害對方。因此,通常如果手足衝突時出現孩子動手傷害對方的情況,黃錦敦心理師一定會出手制止,因為這樣的衝突「強度」高,可能有立即的傷害產生。

警訊?!當手足間爆發「高頻率」衝突
而所謂的衝突「頻率」,則是指在某段時間裡,孩子間突然有太高頻率的衝突。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如果孩子間突然有太高頻率的衝突發生,可能表示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處理,例如,表面上看起來為了爭規則、爭玩具而吵架,但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最近累積太多情緒,所以孩子情緒也跟著焦躁,衝突就發生了,此時爸媽應該試著靜下心來觀察、思考或介入。

爸媽介入處理爭吵的態度與方法
3大NG心態與做法
NG!只要一聽到孩子吵架就開罵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認為,有些爸媽一聽到孩子們發生爭吵就很煩,不管(不知道)任何原因就馬上介入罵人,這樣的處理方式一來表示爸媽本身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二來對孩子的成長或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只是把孩子們罵一罵而已。

罵孩子,常是因為內在沒有空間
《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一書也提到,罵過孩子的父母,心裡大概也都知道,罵過了,孩子並沒有比較好,而且冷靜下來時,還會有後悔不已的心情,覺得何必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一個孩子?那段時間就是處在罵孩子、心情懊悔、又罵孩子、又再懊悔的循環裡。

NG!孩子吵得再激烈也不理會
孩子吵得再激烈也不理會,顯示出大人也在逃避處理的責任,例如,「反正我也不知道你們(孩子們)在吵什麼呀!」對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不清楚也不關心,大人跟孩子都失去學習的機會。

NG!總是出手幫助來告狀的孩子
爸媽要特別注意,經常來告狀的孩子習慣把爸媽當成救援隊,尋求協助,事實上,告狀的孩子不見得是真正受到欺負的那一方唷!若是家中其他孩子感受到爸媽的偏袒,反而會越來越無法接受特別愛告狀的孩子。

情緒冷靜應放第一位
如果孩子真爭吵得很嚴重,爸媽認為已經需要介入的狀況下,可以怎麼做呢?黃錦敦心理師指出,處理通常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是所謂「危機處理」,就是不讓傷害擴大、讓情緒冷靜下來。在這個時候必須讓孩子分開,離開現場,先讓情緒冷靜下來。「在我的工作裡(心理治療),這部分(危機處理)沒有發生,任何輔導或教育是沒有用的。」黃錦敦心理師說。

如何善用溝通四元素
當情緒冷靜到可以聽與說時,就可以進行所謂的輔導性、教育性的介入,可以思考上述的「溝通四元素」來進行運作: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與接收他人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且孩子們也可以安心地在不被批評的情況下說出來,但由於幼兒表達口語能力有限,這時候爸媽可以試著幫忙孩子把心裡的話說出口,讓孩子確認自己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孩子就會一次次學習到如何表達。(例如:原來你去弄哥哥的積木,是想跟他玩,但他不跟你玩,你就生氣才故意把積木踢倒:說出前面的善意,但也指出後面行為是因為來自於挫折。)

如何學習尊重彼此的界限
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你們最近常為同樣的事情吵架,我們來討論看看,有沒有好一點的方法,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不用吵架的方式。」

如何讓「愛」在對話過程中連結
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
1.「雖然妹妹的方法讓哥哥不高興,但妹妹是喜歡哥哥,想跟哥哥玩的。」
2.「爸爸媽媽希望你們能討論說話,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愛你們,我昨天還看見哥哥幫妹妹買冰棒,哥哥也常照顧妹妹。你們吵架了,沒關係,我們要學習怎麼好好相處。」

堅持度高的孩子,吵架永不妥協?
固執己見、爭辯、不肯輕易妥協認錯與有所堅持、勇於堅持自我想法?到底有何不同?堅持度高的孩子是不是即使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吵,明明知道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卻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聽不見其他人的意見與感受?又該如何引導協助他們呢?

固執己見可能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與莫茲婷所長皆認為,對自己有自信的孩子,往往在想法上也能夠展現彈性,反觀過於執著自己意見的孩子,無法靜下來聆聽他人想法或意見的孩子,某種程度上是缺乏自信心的,正因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才必須用盡全力去捍衛自己的想法,彷彿是只要放棄自己的堅持,他就會一無所有了。

越缺乏安全感,越想控制全局!
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如果孩子跟兄弟姊妹互動或遊戲時,總是固執己見、幾乎從不妥協,爸媽也可以試著回想一下,是不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曾經歷讓他本身完全失去掌控的狀況,而在那個失去控制的情境下,孩子同時經歷了深切的無助感,因此,他現在才必須藉由凡事要握有高主控權(控制感),來慢慢修復自己的無助感。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真的是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可以試著跟孩子談談那一段過往經驗,安撫孩子受傷的心情,並告訴孩子如果他再遇到相似的情況,他現在長大了,也更有能力了,可以怎麼做;或著是在下一次孩子又出現不肯妥協的情況時,輕聲地安撫並問問孩子:「你是不是因為擔心像以前的狀況再發生?所以,你現在會覺得要照著你的想法做,才會讓你比較安心呢?」

堅持度高的孩子常有著學習好「獨立自主」的潛力,換個角度來看待堅持度高的孩子,就不會侷限於只看見他們所帶來的困擾。

堅持度高的孩子為何易受挫?!
黃錦敦心理師提到:「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堅持度高的孩子,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小時候的我,較容易因為堅持度高而受挫。」黃錦敦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這是因為年紀小就有很多意見與想法的孩子,行為或發展上並未擁有對等的能力來讓他能夠獨自去實踐他的想法,於是常常需要大人的協助,當然,大人不可能隨時隨地配合孩子的需要,因此,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經常會感到挫折的。

看見孩子的亮點
堅持度高的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潛力
「然而,逐漸長大,當我的自主能力越來越好後,我發現,堅持度高和獨立自主成為『絕配』,我內心的許多想法,加上我堅持產生的實踐力,開始讓我能夠創造出我想要的生活。」黃錦敦心理師說,並建議爸爸媽媽,不妨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堅持度高的孩子,這樣的特質並不糟糕,而是一種資產:「堅持度高的孩子,常有著學習好『獨立自主』的潛力。」如此一來,就不會侷限於只看見年幼孩子的高堅持度所帶來的困擾。

當孩子的高度堅持已經影響到他人?
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其實,真正讓父母擔心的並不是孩子的堅持度,而是堅持度高的孩子,常常自己有想法想要達成,卻完全忽略別人的想法,當孩子一定要其他人都照著他的意思做,便會勉強別人、侵犯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重要!先區辨「孩子是否真的侵犯到他人」
年幼的孩子在發展上,對於「從別人的觀點來想事情」的能力才正在成形。黃錦敦心理師從自身的經驗,與我們分享以下想法。

首先,當孩子堅持時,爸媽要先區辨:「這是關於孩子本身的事情,只是孩子的想法與其他人(包括爸媽)不一樣;還是孩子已經真的侵犯到別人的界線了?」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沒有侵犯到任何人,例如,他只是不想用爸媽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那麼爸媽不一定要「不允許」,而是可以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多嘗試看看。

黃錦敦心理師再三強調,堅持度高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是,當自己的堅持會影響別人、甚至侵犯別人的界限,才是問題。

爸媽不妨先想一下,有沒有自己曾經堅持,但別人卻認為你是錯的,讓你覺得委屈或生氣的經驗?那麼,你希望這時候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可能會比較願意思考兩邊不同的立場呢?不妨試試看用相似的同理心與方法來對待孩子。

如何與高堅持度孩子溝通?
爸媽在穩定情緒下堅持住自己的原則
然而,很多時候不論爸媽怎麼做,孩子仍是堅持己見,若因此而侵犯到別人時,爸媽應盡量在「不動怒」的狀態下,也堅持住自己的原則。一來,孩子會知道當他們堅持己見、不管他人時,是沒有用的(得不到他們所想要的);二來,孩子可能會因此嘗試著想別的方法來進行協商(也就是不再堅持自己原本的想法),能夠有機會慢慢從經驗裡學到如何展現自己。

溝通時避免指責的語氣
黃錦敦心理師認為,當人們面對他人的「指責」時,第一時間因應的姿態經常是「捍衛」,所謂的堅持若用在捍衛時,其實看起就像是「不肯認錯」。對很多孩子來說(甚至大人也是),「指責」常引發的並不是「反思」,而是一場要對抗的戰役!就這樣常常把力氣用錯邊了。

勿讓孩子產生不喜歡自身特質的想法
當爸媽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盡量避免使用指責的語氣,例如,「你怎麼這麼糟糕,這麼不懂事」,指責的語氣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責,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不好的,此外,孩子的情緒也比較會擴散蔓延。

最重要的是要向孩子傳遞他要慢慢學著懂得尊重別人的思考與決定,而不要讓孩子產生「不喜歡自己的特質與樣子」的感覺與想法。

如此一來,孩子才有可能在學習尊重別人時,又保留住自己的堅持,如前所述,對一個孩子未來實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時,高堅持度的特質是相當重要的!

與高堅持度孩子溝通三步驟
步驟一:同理孩子的需要
舉例來說,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要一個玩具。」「我知道你很想現在馬上聽爸爸媽媽說故事給你聽。」

步驟二:直接向孩子說明自己的難處
舉例來說,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沒有辦法一直(每次出門)都買玩具給你,因為那需要很多錢。」「現在媽媽必須先去把碗洗乾淨,沒有辦法『馬上』讀故事給你聽。」

步驟三:邀請孩子一起來想新方法
接下來,若孩子仍是難以接受,並且仍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做法,爸媽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想想辦法,找出另外的選擇。例如,「若你願意每天幫忙多做一件家事,我就幫你存10塊錢,這樣你存夠錢我就可以帶你去買玩具。」黃錦敦心理師一再強調,若是時間允許,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當孩子願意想辦法,不論可不可行,都去欣賞孩子願意想其他辦法、願意展現彈性的態度。

孩子的學習與改變皆無法速成
協助並多給堅持度高的孩子機會,學習想辦法、展現他們的彈性、延宕自己想要立即滿足的衝動,這些必須慢慢來,因為這些都是歷程。從兒童發展的概念來看,孩子慢慢成長,這些部分也大都能獲得改善。

當孩子習慣用冷戰解決問題?
孩子內在情緒未被真正處理
莫茲婷所長認為,會採用冷戰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表示內在負面的情緒一直存在著,沒有真正被好好處理,才會一直把對方令他感到不舒服的話語或行為放在心裡,進而不想跟對方產生任何交流互動。

爸媽應適時引導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同時,讓孩子們彼此都能聽到另一方的想法或感受,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這麼做的目的,並非要求或期待其中某一方道歉,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回應事情的方式,別人想要如何回應是他的選擇與權利,我們所要學習的是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包括讓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能適當抒發出來,而非總是憋在心裡面。)

爸媽要扮演好翻譯跟橋樑的角色
莫茲婷所長指出,如果家中的某個孩子習慣採用冷戰的方式與其他孩子互動,爸媽可以先採用以退為進的方式與這個孩子溝通,也就是先了解孩子的想法,肯定孩子想法中不錯的地方(具體說明好在哪邊),接著要告訴孩子,其他人想法不錯的地方(同樣要具體說明好在哪邊)。

爸媽扮演好翻譯跟橋樑的角色十分重要,尤其是不斷去翻譯這個孩子跟其他人的想法,因為有時候孩子之所以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完全不願意接受其孩子的意見,是因為他本身在擷取別人意思的過程中,對其他人有所誤解。

最後,再試著鼓勵孩子想出一個整合折衷(對他好,對別人也好)的方法。

爸媽勿成為改變規則的指揮者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指出,當孩子採用冷戰的方式進行溝通時,其實是一種看似對其他孩子做出妥協,但自己情緒卻一直ㄍㄧㄥ在那邊的狀態。

孩子表面上可能很瀟灑地接受其他孩子對他說:「如果你不遵守遊戲規則,我們就不想讓你一起玩了。」嘴上回說:「不玩就不玩!」甚至看似接受這樣的結果,起身直接離開現場;然而,他正是因為無法真正接受這樣的結果,才會接著利用冷戰的方式與其他孩子互動,他可能在心裡面想著:「為什麼我不能玩?」「為什麼那麼不公平?」「怎麼都沒有人幫我?如果媽媽知道,一定會幫我。」

杜長齡臨床心理師進一步提醒,此時爸爸媽媽最忌諱出現的狀況就是因為急於安撫孩子的憤怒與不開心,又想讓孩子們全都能和樂共處,就帶著孩子回到事件中,積極介入,當起指揮者或審判官的角色(例如,要求孩子們全部重新擬規則),這樣做,只會讓其他孩子對這個孩子產生更多的憤怒。

有時孩子想妥協,卻不知道有哪些妥協的方法,此時,爸媽的耐心引導與協助格外重要。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認為,爸媽平日也可以善加利用繪本故事與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這些都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好方法。當衝突發生時,爸媽可以告訴孩子(或邀請孩子一起想想看):「為什麼他所提出的想法,其他的孩子不願意採納?」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孩子的能力可能還做不到?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當其他人沒有採用他的方式時,並不等同是在拒絕孩子這個人。

尤其當孩子的年紀越小,可能越不能夠真正理解為什麼其他人不聽他的,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那麼生氣、挫折,又或者是孩子想妥協,卻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妥協的方法,此時,爸媽的耐心引導與協助會變得格外重要。

傳遞生命故事
沒有解答的經驗分享,意想不到的力量!
黃錦敦心理師在《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一書中分享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自身教養經驗,有一回他的兒子采奕和女兒小蔓(妹妹)大吵,女兒若無其事的到一旁安靜的玩玩具,但兒子則一臉鐵青,看得出比平時的生氣還要生氣;對於兒子認為「妹妹許多時候幼稚又不講理」,身為父親的他也無法讓妹妹的幼稚與不講理不再發生,因為這需要時間與等待。

所以,他決定要好好陪伴兒子的情緒海嘯,坐在他的身旁,說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爸爸小時候,也常跟姑姑吵架,常常吵喔!我還記得好幾次因為這樣被阿嬤拿棍子打」。采奕沒聽過我說這樣的故事,他抬起頭看著我,好像在問我說:「那接下來呢?」

「我其實忘記了那時候都在吵什麼了?我只記得我也常氣得半死。最誇張的是有一次,不知道和你姑姑為了什麼吵了起來,我們兩個都很生氣,但她竟然偷偷的把我放在抽屜裡的日記本撕成一半,我發現時當然氣死了,我就跑到家門口,那裡有一個罐子裡頭養著她在水溝抓到的幾條彩色魚,我就把魚這樣一條一條地抓起來,也把牠們『撕成一半』……。」

采奕聽著到這裡,好像忘記了他自己的事,他皺眉抬頭看著我,那表情好像說著:「老爸,你怎麼可以幹下這種可怕的事!」

我點頭很不好意思的說:「我現在想到也很後悔,真的很對不起那些魚……。」

「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現在想起來,這大概是我這輩子做過最蠢的事,但我決定拿出來和兒子分享。」黃錦敦心理師說

說這樣的故事,就有機會跟孩子傳遞許多重要的訊息:「你和妹妹現在會這樣(吵架)並不糟糕,爸爸也曾經那樣。」「你會這麼生氣,爸爸也知道,這不糟糕。」「你看爸爸和姑姑就算以前吵了這麼恐怖的架,我們也是吵了好幾年,但你看到我們現在相處得好好的。」「沒有人會是完美的,但困難是會過去的,這些困難即使一時之間我們不知道怎麼辦,都無法阻止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爸媽透過分享自己的受困經驗,傳遞宏觀豁達的人生視野給孩子,更藉此讓孩子感受到爸媽與他們是緊緊相連的。

「很特別,好幾次我說了自己小時候的受困故事後,即使孩子問題沒有解決,但卻像是融化般的,他們的內在有一塊就開始移動,然後就不覺得自己糟或別人不好,而能再次撐起自己,展開笑臉,繼續他們的生活。」黃錦敦心理師說。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的腦部與頸椎生長皆未完備,搖擺甩拋或轉圈等行為,均為相當危險的舉止。如果逗樂孩子的方式不正確,反而會讓小孩受到預料的傷害。此主題整理了幾項關於逗弄寶寶的不良行為,要請父母多加注意。

一、高度危險坐飛機動作

1、迅速旋轉寶寶。大人會用一手把小朋友的頸部脖子抓住,另一手則抓住孩子的腳部,用力往上抬舉或者奮力甩動,並且快速地旋轉小朋友。

2、頸椎腦部受損。此動作很容易會導致小朋友的頸椎脫離正常的位置,若是狀況嚴重,還可能會讓孩子有癱瘓現象,一定要避免。

二、長輩經常觸摸生殖器
 

 
家長要避免做出會讓嬰幼兒受傷的玩耍動作。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Janet Lehman 和她的丈夫已經替陷入困境的兒童和青少年工作 30 年,她的經歷包括少年感化院的主任以及心裡治療師,擅長處理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與反叛問題。


從早上賴床到晚上不想作功課,你的孩子是否最近每一件事都可以和你吵架?每年的這個時候對許多家庭來說都特別艱難;你的孩子累了,他們的老師也累了,冬天的感覺特別漫長,而學期也似乎永遠不會結束。


三個缺乏學習動力的原因

關於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失去學習動力,這裡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1.如果你的孩子行動力不足,可能是因為他失去了興趣。或許他們碰到特別困難的課程進度,也可能是單純不喜歡新的數學老師。不過,他們最後大多都會通過考驗,你的孩子仍然可以重回軌道。

2.孩子也有可能是碰到社交問題,包括有人和他們絕交、霸淩,或是與男女朋友分手。然後,再想想他們朋友是不是有逃學、酗酒或者吸毒的狀況?


3.你應該了解到,有些時候你的孩子非常情緒化,或者是比平常更愛故意刁難,但這實際上只是正常的青春期表現 ── 預期(並且接受)青少年不好的情緒是相當重要的。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看起來沮喪了好一段時間,或者你正懷疑他們濫用藥物,一定要找醫生排除可能導致憂鬱症的潛在問題。


要幫助孩子保持學習的動力,有些事情是所有家長都做得到的。這裡有 5 個建議,可以用來讓你的孩子回到軌道上,並且衝過終點。

1.不要助長消極行為:當你責備你的孩子缺乏動力,事實上只是在給消極的行為更多力量。每個家長都有沮喪和想罵人的時候,但要知道那無法解決問題,對著孩子的功課大吼只會讓他們更加強反抗。

你應該使用「我」而不是「你」:「我希望你可以下床然後準備上學」、「我要你現在去唸書」然後就離開他的房間。如果他們沒有做到,就要自己承擔後果還有責任。



2.點出解決方案。把重點放在你的孩子需要做些什麼來解決問題。(假設他的困擾在數學,那他是否也經常沒寫完作業?)你可以直接點出問題來幫助他:「你還沒完成上個星期的作業」然後再問他打算怎麼處理。

如果他無法給出答案,你可以說「把功課做完,然後拿去放在老師桌上,他可能會給你一點分數,至少你有完成工作」


3.不要情緒化:當你收到他們考不太好的消息,先試著不要那麼情緒化。你應該保持客觀和中立,並且了解不是所有人都擅長唸書。對你的孩子抱持符合實際的期望,雖然這不代表你有讓他們脫離困境,但至少你做到了就事論事。

不要情緒化,告訴孩子他的責任就是上學,並且嘗試做到他最好的表現。



4.和孩子保持有關學校的交流。談論學校的事可以成為你們生活的一部分,你的關心和參與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額外的動力。和他們談談,告訴他你看到什麼,並且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其實就是父母的工作。

還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無法和你討論問題,又或者你沒有解決的方法,那你就必須要和學校進行聯繫。這不是威脅,只是身為家長總得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而要是他們根本就不和你說話,你也必須想辦法從其他人身上了解問題。舉個例子,你可以說「我感覺你最近沒什麼在唸書,我很擔心,如果你不願意和我說你最近在做什麼,我可能就要和你的老師確認了。」


5.為他們找個戶外休閒。那可以是一種運動,或者是和家人的踏青時間,這可能不是你想到的第一件事,但對於他們的學習動力與久坐(就像你在辦公室那樣)都非常有幫助。另外,包含社交性質的活動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動力,像是放學後的象棋社,或者寵物收容所的志工,這些事情都能讓一成不變的生活有所不同。

最後,就像你的孩子需要解悶,你也別忘記照顧好自己 ── 散散步、去趟健身房,偶爾和朋友共進午餐。事實就是你需要不時地為自己打氣,然後才有辦法替你的孩子加油!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有時真的猶如一張白紙
大人們的身教言教真的很重要..

話說讀小二的女兒這次月考考得不錯拿到第一名
不過昨晚睡前她拿著一張考卷 噙著淚水來跟我們說 
有一題她寫錯了 老師疏忽沒改到
她想要拿去給老師訂正扣分...
當下我第一個反應是 傻孩子 這樣你的第一名就沒囉(她與其他同學同分並列第一)
因為之前有答應她這次考第一名就送她一直很想要的神奇寶貝日文版圖鑑
這下子獎品就沒了
難怪她哭了 想必經過一番掙紮......

我內心當時也糾結了一下
想了想 對她說
你自己決定吧~不要覺得良心不安就好
後來她就拿去給老師訂正了
我也另外給她獎勵

有時想想孩子也不簡單
原本也是不強求孩子考試或比賽非要拼到好成績不可
不過有時又會覺得既然她有那個能耐不免也會貪心地希望她能更上層樓 好還要更好...
在分數名次獎品的誘惑下
孩子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換成我的話還真不太能做到
那晚我也寫了一張小卡片讚美她
也謝謝她重新教會我 有些事情比分數還要重要...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BABYCENTER》,獲得無數獎項的家庭育兒網站,包括一共 10 屆的 Webby 獎 —— 大眾之聲獎(People’s Voice Webby Award),這是家庭/ 育兒類網站的最高榮譽。

根據美國國家學習障礙中心和早期教育專家的說法,當你的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可能代表了他有語言障礙:

1.因為沒有人能理解,變得非常沮喪。
2.在你了解以前,他必須重複很多次。
3.和同齡孩子的對談以及交友顯得困難。
4.因為尷尬或受挫而不願意說話。
5.不喜歡講故事。
6.因為很難把話說出口,經常用做鬼臉代替。

不過,許多孩子都會在一些領域中碰到麻煩,但最後仍然能夠正常地發育。最重要的是和他的老師或者醫生談談,如果還有顧慮,你也能與孩子在家試試底下的口語練習:


聽覺型學習者

1.隨時和你的孩子交談。和他說你在報紙上看到的有趣故事。描述一段你和同事在工作中的對話。如果你正在洗衣服,就可以說「先把顏色分開,然後測量洗衣粉,丟進衣服,調整時間……」

你的孩子看起來可能毫不在意,但他事實上正在不經意地吸收詞彙以及句子結構。如果你聽到他和別人重複你說過的話,不要感到太驚訝。


2.問一些開放式問題。如果你問孩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像是「你在公園做了什麼?」 就會得到比「在公園好玩嗎?」更詳細的回答。要是他回答得很緩慢,就讓問題更具體一點:「你玩了什麼設施?」 讓他有一個形容的機會,然後熱情地傾聽,即使他講起了在公園一整天下來的瑣碎細節。


3.錄下他的聲音。無論唱歌還是說故事,你的孩子都會喜歡聽到自己的聲音,他將會感到驚訝以及著迷。

4.重溫喜歡的故事。拿出你孩子最愛的書,然後大聲地再讀一遍,並且在某些地方暫時停下來,讓他可以提供下一個應該出現的詞句。又或者是故意更改故事的關鍵細節,讓他來糾正你的錯誤。





視覺型學習者

1.錄下他的說故事場面。為了讓這變得更有趣,將孩子打扮成故事裡的人物,並且偶爾演出一些場景。和孩子一起看錄好的片段,請他談談自己的表現,再稱讚他說話的能力。絕不要對那些錯誤的發音大驚小怪,我們的目的只是讓他在別人面前能講得更自在。

2.讓孩子描述電視節目。孩子喜歡談論他們知道並且樂在其中的事,所以要獲得對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問你的孩子發生什麼事情開始,包括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觸覺型學習者

1.一趟戶外健行。帶個箱子或罐子收集所有寶物(羽毛、不尋常的石頭、五顏六色的樹葉),並在回家以後,讓孩子向家人介紹每一個東西的顏色、形狀、大小、功能,還有在哪裡發現了它們。


2.家庭故事時間。從一個人開始故事的起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小飛龍住在一個山洞」),另一個人繼續把故事接下去,依此類推。如果你的孩子沒辦法說出完整句子,可以藉由一些問題來給他提示:那是什麼顏色的龍?他有兄弟姐妹嗎?他在學校要學什麼東西?把這個故事記下來。


3.讓他和你說個簡單的故事,並且寫下來。你可以藉由問一些特定的場景來給他提示,像是一個派對,或是他和鄰居玩在一起的日子。如果他遺漏了一些關鍵細節,記得向他問清楚。要是他在和你描述一個東西,稍微重組後再丟回去給他(「所以,你說你和 Sarah 在一個由公主舉辦的夢幻茶會? 」),這可以幫助她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件事情。

讓他為這個故事畫一些畫,並利用它們作成一本書。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書拿出來,讓她再和你說一次故事。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父親的力量
也許爸爸們工作繁忙,照顧孩子的總是媽媽;也許爸爸們應酬太多,陪孩子玩耍的大多是媽媽;也許爸爸們總在加班,孩子一天都跟爸爸碰不著面……但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爸爸口袋裏的鈔票。除了物質之外,父親對孩子究竟還有多少影響力?

2. 對孩子智能的促進作用
研究發現:孩子智能發展的高低與和父親接觸的密切程度息息相關。心理學家麥克·聞尼指出:一天中,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內接觸不到6小時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父親對女孩子的影響力要大於對男孩子的影響力,與父親密切相處的女兒數學成績則更佳。一個智慧型的父親,能用自己的智慧啓迪孩子的一生。

3. 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即使是尚處于朦朧狀態的嬰兒,他也會因爲缺乏父愛而出現焦躁不安、食欲減退、抑郁易怒等"父愛缺乏綜合征"的典型症狀。缺乏父愛的孩子年齡越小,罹患綜合征的危險更大。雙親均在、但缺乏父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患"父愛缺乏綜合征"的可能更大。 少時患綜合征的孩子,中學輟學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長大後成爲單身母親的可能性高出3倍。在沒有爸爸的家庭中,孩子情緒變化較激烈,長大後較衝動,有較多的過失行爲和反社會行爲,缺乏自我控制,有較偏激的人格。

4. 孩子重要的遊戲夥伴
隨著寶寶一點點長大,他的獨立性和生活處理能力逐步加強,已不再滿足於母親所在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圈子。這時,父親就會成爲孩子重要的遊戲夥伴,孩子會從中學到許多不同於母親的交往方式。如父親會更多地通過遊戲和孩子交往,而一旦遊戲結束,父親能很快轉移情緒,這讓孩子覺得十分新鮮,也有利于孩子體會應該在什麼時候克制自己過多的情感要求。所以,那些過分忙於工作的父親,那些認爲"照料孩子與父親無關"的父親,那些抱怨沒時間教孩子的父親,請抽出和孩子遊戲的時間吧。

5. 帶給孩子成就感
心理學研究證實,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孩子成就感的形成過程中,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大得多。有人比較了社會上有成就和無成就的人,發現人的成就大小與父子關系有密切關系。有成就者一般與爸爸的關係親密;成就較低者與爸爸的關系較疏遠。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社會能力也與父子關係有關:父子關係冷淡,則孩子在數學和閱讀理解方面的成績較低,在人際關系中有不安全感,自尊心較低,常表現爲焦慮不安,不容易和他人友好相處。

6. 爸爸在男孩女孩成長中的區別
傳統觀念認爲,媽媽是孩子的主要養育者,事實上,父親和孩子之間建立的良好關系,其作用比人們的想像大得多,男孩和女孩可以從爸爸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

7. 爸爸是男孩模仿的對象
我們常說:"這孩子跟他爸爸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舉手投足都一模一樣。"爸爸往往是力量、權威、智慧的化身,爸爸的行爲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男孩,他能從爸爸的身上學到男性的一些行爲特徵。曾經有一個男孩子,他爸爸一周回家一次,平時都是溫柔體貼的媽媽照顧,孩子上學後,不敢和男孩玩,總喜歡和女孩一起玩,甚至笑的時候都捂著嘴。如果生活中缺少爸爸的關心,男孩也會女孩化,膽小、懦弱,沒有陽剛之氣。可見沒有爸爸,男孩的男性行爲特徵就弱化了。

8. 爸爸是女孩依賴的港灣
我們常說:"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襖。"女孩子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爸爸的高大偉岸會給女兒帶來安全感,是女兒的驕傲,也會成爲女兒將來擇偶的參照標準。但如果爸爸們總沒時間陪女兒、和女兒交流、及時了解女兒的內心,恐怕這小棉襖就沒法貼心了。尤其是女兒到了青春期,有些束手無策的爸爸就從女兒的生活中撤了出來,把女兒完全交給媽媽,這對女兒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9. 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關系
很多爸爸都會對伴侶說這樣的話:"妳要好好教育我們的寶寶,我負責賺錢給你們花。"給予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就是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嗎?當然不是,物質並不是聯繫親子關係的有效紐帶,那爸爸要怎樣跟寶寶建立好的關系呢?

前幾個月至關重要,特別是第5個月的時候,這時是寶寶熟悉面孔識別力發展的階段,爸爸一定要經常在寶寶的身邊,這樣成爲寶寶的熟悉面孔,就建立了以後能跟寶寶很好互動的基礎。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那就需要多花些時間跟心思在寶寶的身上以彌補那些錯過的時光。

寶寶漸漸長大後,如開始學走路了、會跑會跳了的時候,爸爸要多跟寶寶做些互動,一般來說,這是父親的強項,不妨多和孩子進行跑、跳、爬、攀等活動性遊戲以及智能遊戲。有妳想看的。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孩子猜謎語、講故事、走迷宮、堆積木等活動,那麼孩子的收獲就更多。還有競爭性活動也不錯,如賽跑、捉迷藏等,孩子可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10. 重視和孩子相處的“質”
爸爸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但要有"量"(時間、機會),更要注重"質"(能促進父子間更深層次的感情,積累快樂的回憶)。父親應該刻意安排一些時間,精心設計如何與孩子一起度過,讓父子間的"儲愛槽"充盈起來。

父親與兒子的關系不應該只是父親的帶領,而是兩個人互相扶持。有的父親形象總是高高在上,孩子不是妳的附屬物,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父親是互相依賴互相合作的關系。父親應該學著放下身段,站在和孩子平視的角度,把孩子當自己的朋友來相處,如此才能看見孩子內心的想法,與孩子也會有更真誠的關系,更利于建立牢固而親密的親子情感。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可見教育中父親如果缺席,實在是不稱職。作爲父親,孩子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妳是否見證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妳是否分享了他的喜怒哀樂?當孩子問"十萬個爲什麼"的時候,妳是否足夠耐心地和他討論了?孩子需要妳的時候,妳是否都及時出現了?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親,請盡快回歸!


文章標籤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