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敬信不在於形象之上而在於調柔自心之中

    普巴紮西仁波切

這裡的意思是說在上師面前說一些敬語,平常念一些祈禱文等等,念還是不念,祈禱還是不祈禱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依止上師調整自己的心,調心才是唯一依止上師的重點。口頭所言、唸誦祈禱文、甚至身做不同的姿勢等等,這只是一種形象之外,敬信不在於形象之上而在於調柔自心之中,所以平常外表形式做不做都是一回事。

以前說過,現在你們各個家庭當中可能比以前還好一點,而其他一些家庭中有的相信佛法,有的不相信,出現很多很多事情。要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平常修行的時候修行,不修行時也不需要呈現一個修行者的形象,因為剛才也說過,修行者的形象並不代表你是修行之者,真正的修行是調柔自己的心才是真正修行之者,外表形式上你要是不呈現手上帶不帶佛珠,身上掛不掛一條線、掛不掛佛像這並不重要,主要是調柔自己的心,因此這裡說敬語言說與不說,祈禱或與不祈禱,聚集教言獲得加持,能消除一切違緣和障礙的,淨除生死中陰迷亂之相,現在和將來獲得安樂,諸願成就,心理想到什麼就能達到什麼悉地,究竟獲得正等覺,究竟獲得佛的果位。

去年我在唐山的時候,有一位居士給我拿了一本書,說是那邊有個和尚閉關二十年之後,他自己所做的一個論,說這個是他禪修的一個過程,能不能讓我評價一下這個人的禪定如何。我就告訴他,從文字上面很難看得出來,他若有很大的缺點當然能看得出來,要是沒有多大的缺點,尤其是現在很多造論的人,漢地有很多居士都寫一些佛教方面的教論,他們是怎麼寫的呢?這本書裡面看一下把書裡面的一些拿過來,那本書裡面看一下把裡面的一些教言也拿過來,很多很多的教言聚集在一體,中間段落的連接自己加上,這就成為他的論了,所以你說不對也不行,為什麼呢?這是各個經典當中的教言啊。說對,可是它是很多很多教言混到一起,就像一個乞丐的飯一樣,乞丐的飯說不是飯也不對,因為它可以吃的,說是飯又好像這個飯一看起來就不順眼的,如同這一模一樣。文字上面要全都理解是很難的,因此我們主要知道它的精華,若要知道它的精華的話,修什麼法都很容易了。成千教言精華乃敬信上師。

普紮上師教言:只有對阿彌陀佛的敬信才能往生西方剎土! 

現在很多人都說,唸誦阿彌陀佛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可以引導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顯宗的一切經典當中都有這種教言,甚至阿彌陀佛還親自授記:要是一心祈禱阿彌陀佛、唸誦阿彌陀佛名號之者,在臨終之時他來引導你們,度化此時的眾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顯宗一切經典當中有這個教言。

但是主要所講解的含義是什麼呢?對阿彌陀佛的敬信。比如在臨終的時候若要是不能憶念阿彌陀佛的話,在迷惑狀態當中前面呈現個阿彌陀佛這也不太可能,因為都是跟順著往昔的習氣在漂動。那麼一心祈禱阿彌陀佛之者在臨終的時候若能憶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不在很遠的地帶當中,憶念阿彌陀佛這個心的力量,當下調整自己的心和呈現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度化和引導不是把你牽到很遠的地方去了,而是此時憶唸到阿彌陀佛當中,自心和阿彌陀佛已融合到一起,這時功德的呈現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現象。

這也是必須要具有敬信中才會具有這種功德,就像剛才所說的,一個上師要慈面攝受,但沒有信心的話,上師又如何能攝受呢?比如臨終的時候,你要是沒有信心的話,阿彌陀佛也很難攝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顯現上師之相,必須要在在世當中長時間祈禱上師,長時間祈禱阿彌陀佛,沒有這個長時間的習氣在臨終的時候當下能憶念阿彌陀佛和上師也是很困難的事情。現在我們作為修行之者,現在祈禱上師而修持上師之教言,臨終的時候憶唸到上師當下安住在這個教言當中,此時就不孤獨了,安住在這個教言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國土,那時候就見不到苦,那時侯有那時侯的景象。

未來獲得清淨剎土名為敬信之功德,所以顯宗也好密宗也好,敬信是不可缺少的。密宗把這個敬信叫為正念,顯宗叫為敬信,我們共同的時候叫為敬信,不共同的時候叫為正念吧,這樣好懂一點。所以這個正念是不可缺少的,這個敬信也不可缺少。尤其在修持阿彌陀佛的時候,老年人在唸誦阿彌陀佛同時,口裡頭會唸誦阿彌陀佛,但是心在散亂之中,這種唸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剛才說過,輪迴涅槃一切之法都圓滿在自心當中,不調整自心永遠不會有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己的心,一切諸法都圓滿在自心當中,西方極樂世界也包括在一切諸法之中。此外若還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那這個教言就不合理了,那一切諸法都圓融在自心當中的話,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所以調整自己的心,在具有信心的基礎當中才具備有剛才所言的功德,因此顯宗和密宗都是如此的,只是名詞代替不同而已。

普紮上師教言:初步修行之前,先要辨別妄念的善和惡! 

初步修行之前,先要辨別妄念的善和惡。知道善和惡之後,應多修善法,依靠不同的方法除去惡念,需要長時間以正念來調整。那什麼是妄念的善和惡呢?信心、菩提心和智慧為善;貪、欲、嗔恚、愚痴為惡。

信心又支分為三種:淨信、欲信、誠信。

淨信:初步進入佛門時,聽到釋迦牟尼的教言,瞭解一些因果的事情,突然對佛法產生出信心,此為淨信,這是一瞬間的信心,是有生有滅的。如到廟寺裡看到莊嚴的佛菩薩像,一下產生了信心,一旦走出寺院此信心就沒有了,此信心是一瞬間所產生的。

欲信:心之中有欲求指望,稍許知道因果的迴圈,也稍許知道諸佛菩薩的功德等,依靠這種稍許了知的能力產生對佛和法的信心,此為欲信。以此產生的信心比淨信的時間稍長一些,但還是有生有滅的,也就是說,在了知的情況下會產生信心,不了知時就沒有信心。

誠信:完全知道修法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歷代祖師通過修行所獲得的見解等,對法產生出永不變化的信心,這種信心是一種堅定的信心,此為誠信。

這三種信心也是修法的過程,初步依靠淨信來追求欲信,究竟獲得誠信。

菩提心:首先取決世俗菩提心,先了知一切眾生都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了知一切眾生的痛苦,而生起慈悲心,願望一切眾生證到佛的果位。雖臨時我們不具備這種力量,依靠修法來度化一切眾生。前面為願菩提心,後為行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名為世俗菩提心。

智慧:佛法中的智慧樹立在聞思修之上。聞智慧是依靠上師用名詞來講解佛教的教言,通過了知通達理論道理;思智慧是在聞智慧的基礎當中去思考研究這個道理,它通過思維比聞智慧進了一步;完全悟到聞和思的精華要義為修智慧,聞和思是表面的形式,而知道它的性相之時才是修智慧。


邪遮正直即為濁世之法規,這裡的和偏是一個意思,正直指的是內心調整的力量和正念叫做正直行,但是被貪嗔痴一切煩惱而染汙這個正念,這種行為就是末法時代眾生煩惱的法規,也就是我們現在這一世代的法規。原因是偏邪行已經遮止正直行,因此形成濁世之法規。那需要怎麼去調整,知道這個道理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形成現在是末法時代?就是因為眾生內心調整之時並不按照真正如理教行而去調整內心,外表形式之上好像在做一些善事,但不在調整內心的基礎之中,這種做法就形成末法時代的法規。因此,現在為何世間上有那麼多的痛苦,就是內心不調整的原因。這裡頭也講解了一些因果緣起之法,濁世當中的這種行為都是眾生自己造成的,濁世從何處而來呢?世間本是沒有什麼可變化的,之所以樹立世間之者就是這些眾生,因此就形成賢和劣兩種不同的世間了。像以前賢劫狀態中眾生的煩惱並不沉重,那時的煩惱甚至疾病等等不會像濁世這麼多,而現在各式各樣的疾病、各式各樣的取眾生性命之者越來越多的原因是什麼呢?就如同剛才所言,內心調整已成為邪道,因此成為末法時代的法規。

"
盡舍心中之狡詐,此即唯一正直行"
這個意思上面也少許講過,所以在修法過程當中,表面當中的行為是否在修行之上,並不重要。我們也看到很多人,把護身符戴在身上,二、三個念珠也戴在身上,一看到好像是一個居士,但這種行為要是不精進修法如同剛才所說一般,內心不去調整,哪怕外面掛一千個念珠也沒有什麼意義,一千個護身符也沒有什麼意義,真正的護身符是什麼呢?要內心融入正直行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護身符。自心已調整成正直行的時候,才是真正念珠的功德,要不外表形式好像是佛法,甚至把外面衣服上也印上各式各樣的佛像,也沒有多大的必要。所以在修行過程當中,要修什麼呢?作為一個修行之者就要長時間在調整自心之上下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使與惡魔 的頭像
    天使與惡魔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天使與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