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感冒咳嗽,醫生常常開抗生素「日舒」?這不會變成濫用抗生素嗎?
我家旁邊診所醫師,常常開抗生素給我兒子吃。」小病人的媽媽向我諮詢。「真的嗎?我看看。」拿起他的藥單仔細檢視,「日舒?」「對對對,就是日舒!我有看黃醫師您的書,日舒是對抗黴漿菌的抗生素,對吧?我的孩子一年可以黴漿菌感染好幾次,真搞不懂為什麼。」媽媽很好奇。
老實說,黴漿菌最多兩、三年得一次,一般人是不會反覆感染黴漿菌的。那為什麼醫生要開立抗生素呢?為了避免醫生老是被誤會,今天就讓我來聊聊這個「中年轉業」的抗生素—紅黴素。
講紅黴素大家可能聽不太懂,但說「日舒」就熟悉多了,或者形容的更清楚:就是藥粉加水泡開,一天吃一次的那種抗生素。其實紅黴素有很多種類,但兒科醫師最常選擇使用「日舒」,因為小孩通常不愛吃藥,日舒副作用少,一天只需吃一次,對家長來說較方便。為了讓大家容易閱讀,以下我就用「日舒」這個詞,來代表所有紅黴素類抗生素。
大部分的人對於日舒的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種治療「黴漿菌」的抗生素,但其實日舒也可以對抗「披衣菌」,而上述這兩種病菌,剛好都會造成病人久咳不癒,少數會引發肺炎,極少數會走向重症。黴漿菌感染即便是引發了肺炎,大多依然可自然痊癒,但是會咳得又久又頻繁,生活品質很差,有吃藥快點兒好,還是比較舒服一些。
紅黴素可以減少痰產生
抗生素是日舒的傳統角色,然而隨著年代過去,黴漿菌對日舒的抗藥性是愈來愈強,在台灣大約兩成的黴漿菌已經對日舒產生抗藥性,對岸則是將近九成抗藥,簡單來說,日舒如果還堅持只扮演抗生素這個角色,「中年失業」是指日可待。
六十歲的紅黴素,雖然漸漸失去了抗生素的重要性,卻在另一個新的領域,找到揮灑的天空。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日舒類的紅黴素,竟然也是一種很特別的免疫調節劑。比如說,日舒可以藉由干擾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減緩發炎反應,進而減少呼吸道的痰液生成。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每次只要醫生把日舒加在感冒藥裡,似乎咳嗽症狀就比較舒緩,讓家長誤以為「原來孩子又感染了黴漿菌,吃了日舒才改善」,其實不見得如此。正確來說,不管你的孩子是否被黴漿菌感染,基本上他只要吃了日舒,症狀都會改善,因為扮演免疫調節劑的日舒,其實也是很厲害的止咳化痰藥,這樣子明白了吧!
有效減緩氣喘發作頻率
尤其對於氣喘(氣管過敏)的孩子而言,日舒的抗發炎效果更是顯著。氣喘兒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黴漿菌,因此許多研究都證實,對一般藥物反應不佳的氣喘兒,日舒同時兼具抗生素與抗發炎藥,一石二鳥之計,可以有效減緩發作頻率。
中年轉業成功的日舒,最近又有新的研究發現,原來它還是肺部常駐菌叢的指揮家。在最新一期的《胸腔學》雜誌,有一份密西根大學與匹茲堡大學的共同研究,認為日舒可能藉由加強白血球的吞噬能力,以及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搭配各種免疫調節機轉,指揮呼吸道常駐菌「乖乖就範」,不會壞菌叢生。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日舒會成為各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輔助藥物之一。
日舒雖然中年轉業有望,未來一片光明,但大部分的醫生對於開放它長期使用,還是保持觀望的態度。對於一個扮演了六十年抗生素角色的藥物,突然之間說把它當成「化痰藥」來看待,心裡難免覺得怪怪的,也怕被別的醫生質疑有濫用之嫌。更何況紅黴素也不是完全沒副作用,少數孩子吃了會腹痛腹瀉,也不太適合隨隨便便長期開立。但至少今天讓大家認知一件事實:醫生如果開日舒給孩子使用,不一定是濫用抗生素;若孩子吃了症狀有改善,也不見得就是黴漿菌感染喔!
- Aug 01 Tue 2017 18:03
黃瑽寧:抗生素中年轉業:從殺細菌到免疫調節劑
- Aug 01 Tue 2017 17:57
6個新手爸媽千萬別犯的危險錯誤
每位家長無不滿心盼望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卻也對孩子出生後所可能面臨的狀況感到焦慮和緊張;有鑒於此,美國親職教育專家珍‧芭芭可汗(Jen Babakhan)於《讀者文摘》上撰文分享,只要新手爸媽們多加留心,就可以避免出現以下最常犯的六大錯誤:
1.以為購物車很安全
家中有嬰幼兒的爸媽們在前往超市購物時,往往很直覺的就會將孩子往購物車籃一擺,然而,在2011年的時候,媒體就曾報導一位3個月大的男童因為不慎從購物車上滑落,因而造成身體多處重傷送醫不治的不幸消息;這是因為,購物車本身並沒有針對嬰幼兒進行任何安全相關上的設計,就算父母自行準備了手提式的嬰兒搖籃,但礙於購物車的尺寸大小,一般也都無法將搖籃安全的固定在購物車上;因此,較好的做法仍是以娃娃車,或是抱袋為之才是。
2.以為兒童椅有放對
對於家中有汽車的新手父母來說,如何正確擺放兒童安全座椅絕對是刻不容緩的要務。美國疾病防治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就指出,目前美國有高達59%的嬰幼兒皆因車上座椅擺放不當而身陷於危險之中,當交通意外發生時,若座椅是面向前方擺放,則將導致嬰幼兒頭部與脊椎受傷的機率大幅增加,但若是改成朝向後方,那麼防撞效能將大大提高到五倍以上;就統計數據來看,嬰幼兒至少要到2歲以後,當其身高達到座椅的基本長度時,面朝前方乘坐相對才會來得安全些。
3.以為拉肚子無所謂
對新手父母來說,要判斷孩子到底只是單純拉肚子還是食物過敏?相對來說,的確是較為複雜的;因此,當孩子出現反覆的症狀,或每次食用相同的食物就發生同樣的反應時,家長們就該有所警惕;常見的過敏現象包括腹瀉、嘔吐,嚴重時更伴有呼吸困難等症狀,一旦父母發現孩子對某些食物的反應有異時,請及早與小兒科醫師確認,同時,也要立刻停止讓孩子持續吃下任何可能導致他們身體不適的食物。
4.以為吃固體才健康
通常當家長發現孩子逐漸吃起固體的食物時,幾乎就會忍不住也希望孩子嚐嚐自己吃的東西,不過要注意的是,根據全球著名醫療機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研究指出,嬰幼兒約在六個月大以後,其胃部才會逐步發展出代謝固體食物的能力,因此才會漸漸脫離母乳或牛奶並學習吞嚥固體,若早在六個月以前就迫不及待的讓孩子進食固體的食物,這將導致嬰幼兒無法吸收到足夠的營養,進而產生經常性的腹瀉或營養不良的狀況。
5.以為不怕水才是對
對許多的孩子來說,「水」具有相當獨特的吸引力,一旦疏忽,那麼危險就有可能發生,因此許多兒童相關的保健機構都建議,每當孩子有機會靠近浴室的水龍頭、洗車的水管或是公園的噴泉等等水源時,父母們務必要讓孩子保持至少一個手臂以上的距離;同時,父母更不能讓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幼兒獨自待在沒有柵欄的水池邊,因為只要稍不留神,孩子就有可能因為一時的好奇而栽進水裡;此外,像是溫泉這類過熱的水源也要避免,就算是參加正式的遊泳訓練課程,大人最好也要從旁監督才能降低危險發生的機率。
6.以為包包裡沒危險
許多人都搞不懂,為什麼嬰幼兒老是對媽媽的包包這麼地感興趣?其實,這是因為不管走到哪裡,孩子總能看到大人揹著它,因此下意識就會認為這裡面一定有許多好玩的東西!所以,家中有年幼孩子的媽媽們,可千萬要記得把包包放在較高的櫥櫃裡,別讓孩子隨意就拿到;同時,像是指甲刀、剪刀、藥劑等危險物品也要記得包好放在盒子裡,以免孩子隨手就可觸及。
- Jul 24 Mon 2017 09:39
你的管教有「方向感」嗎?
身為父母的兩難是:希望孩子有好品格,但也怕在管教中傷了親子關係,其實有定見的管教才能給孩子方向感,也能避免家長咆哮,找回愛孩子的能力。
去年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和台大高材生情殺案震驚社會,所有人在第一時間檢討起家庭教育:「是什麼樣的父母教出這樣的小孩?」你或許也在心中默默想著,這麼「正常」的家庭為什麼教出這麼「反常」的孩子?「我們要做什麼預防這種事?管得不夠,怕他走歪路;管得太多,怕他漸行漸遠,變成一個連我也不認識的人,」育有兩個男孩的陳媽媽說出她的心情。
是的,你我都有過這個困惑:管教那條線要劃在哪裡,才能當個不卑不亢的父母?
大環境的改變、家族與社區的崩解、網路與資訊的快速流通、價值的多元,使得這代父母雖然比過去更認真吸收教養新知,但教養小孩比過去更加困難。
天平的一方是害怕孩子生氣,不敢管的家長。「媽媽打電話來拜託我,請她的小孩穿外套,她擔心小孩著涼,」在中部某一所國中任教的蘇老師說,教師需要代勞原本屬於家庭的管教愈來愈多。
另一方是訴諸權威和體罰的管教過當。三歲的吳妹妹天天又哭又叫,鄰居還目睹她被爸爸推出門外罰站。社工介入調查後發現,吳妹妹胸前、背部、眼角都有傷痕,爸爸說:女兒活潑好動,他只是管教小孩。多數父母在天平的中間,要愛還是要管,讓人舉棋不定。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指出,孩子好的行為不是生來就會,所有的管教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成熟、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健全個體。
其實愛孩子與教孩子並不違背,有時候反而因為有教養定見的管教,你才能離開日復一日的咆哮、混亂與狂飆,拾回愛孩子的能力。
四原則,打造有定見的管教
簡言之,問題不在「管多少」,而在這個管教是不是帶著愛與方向感。有方向感的管教,具備四個原則:
原則1 孩子被允許當孩子,成人必須願意當成人,為孩子立界限。
孩子不會因為太多的愛被寵壞,父母的感情、溫暖、擁抱都是愈多愈好。孩子會變壞,是因為大人不敢管:關鍵時刻,不願勇敢說不、設界限。甚至,為了彌補自己在教養上的缺席,用縱容、降低標準、物質享受......來取代愛。
很多父母不計代價想要成為孩子的朋友,但是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權威麥可.溫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強調,唯有把孩子當孩子,父母才能完成教養使命。明確的「界限」讓孩子有安全感,也容易自律及尊重他人。
家庭的界限不需要多,但立下就要徹底執行。擁有一兒一女的親職講師、親子教養部落客魏瑋志(澤爸)分享,在他家孩子只有發生兩種狀況,大人才會介入:一是危害自己或他人安全,例如跑過馬路或打人;二是影響他人權益或生活,像是進電梯就每個樓層都按。其他的事,他就儘量陪伴孩子去體驗後果,像是打翻飯就陪孩子一粒粒撿起來,把地板清乾淨。
了解一些管教技巧是必要的,善用技巧但不倚賴,所有的管教技巧都是為了協助孩子過渡到自律、自主的方法。
原則2 當個有自己「教養定見」的父母。
你一定和多數父母一樣讀過不少書,從網路及報章雜誌中閱讀過數以千計的管教文章,但在面對孩子鬼打牆的負面行為時仍束手無策,「這些原理原則我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身為職業婦女的鍾小姐說。
關於教養的建議太多,如果沒有一開始就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個性,了解自己的教養期待與方向,父母很容易迷失在「怎麼管?」的技術層面。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的期待」、「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從中找出適合你的管教技巧,加以練習,直到感覺舒適且對你和孩子有效果為止。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為了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不會困惑於茫茫的教養資訊不知所措。
原則3 不只管理行為,更要在乎情緒。
提及今年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許多專家都提到情緒教育的重要。「當一個孩子行為沒有大狀況,功課也還可以,我們都覺得這個孩子不需擔心,」楊俐容點出許多家長的迷思,她認為,學校和家庭對於情緒的忽略,讓我們不在乎孩子心裡的微小變化。
當你又被孩子行為氣到腦充血時,提醒自己:當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這個時刻,什麼都不做,只是過去抱抱他說:「媽媽很愛你。」對大孩子說:「我知道。」等情緒過後再來處理事情。
除了重視孩子的情緒,你更要在乎自己的情緒處理。當孩子故意說:「我討厭你!」「你那麼醜,我長大以後不要像你。」這類的話測試你、激怒你時,你當然可以生氣,你可以跟他說:「我真的很生氣,我現在不想跟你談這個問題,我們明天再來處理。」允許自己當一個「有人性」、「會生氣」的父母,但也要提醒自己,父母就是要當一個比孩子成熟、能夠自我控制的人。
你的包容會讓孩子有力量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錯誤。你梳理自己情緒的「示範」,也是他最好的身教。
原則4 以愛與了解為基地。
管教、管教,「管」和「教」其實是兩件事情:「管」是一種權力關係;「教」則必須建立在愛與了解之上。
「這個愛是『沒有條件』的,只是因為你是你,所以我愛你,」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員楊淑芬提醒。
了解管教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孩子負面行為後的動機更是關鍵。許多負面行為是表徵,是孩子求助的方式。育有兩男一女的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發現,老麼妹妹是個「做得到」的孩子,當她開始賴床、亂發脾氣,多半是因為何翩翩那陣子事情太多,沒有足夠的陪伴所導致的情緒反應,只要增加專心陪伴的時間,妹妹的行為就會改善。
「幾次交手,我發現一招:不管他無理取鬧什麼,只要趕快抱著他,體諒的秀秀他,表現出不管你多番多盧阿母永遠愛你這樣(這真的很難,因為其實是多麼的想扁他)。神奇的是他的心情就會慢慢平靜,」在媒體工作的Mimi每天都在更換戰略對付狀況不斷的兒子,但她最近發現,孩子多數的壞情緒都是在「討愛」,給他足夠的愛,以前讓她傷透腦筋的行為問題竟然慢慢改善了。
如果你不夠了解孩子,很容易在負向行為出現時搜尋有效的管教技巧,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所以那些技巧用起來效果不大。
有了愛,親子關係穩固,孩子會在乎你的讚美、指責、獎勵、處罰,這也讓所有管教技巧變得有效。
品格養成,教養方式不是唯一指標
所有的管教都不要忘記,我們是為了讓這個家更好、讓孩子更好,也因此,我們願意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夠好的人、更好的父母。
但是,即便你再努力,也只能盡力給孩子愛和有方向的管教,卻無法期待他長成想像中的樣子。《教養的迷思》一書指出,教養並非孩子人格的唯一指標,還有許多教養使不上力的地方,包括基因、環境、社會文化、同儕等。尤其在青少年之後,同儕力量會遠大過父母。
「父母只能盡力做他能做的事,讓孩子知道爸媽愛我、看著我。他有一天會回來,」從事青少年諮商的楊淑芬強調,那些把心門關上的青少年,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還是考慮著大人,用他們的方式在體貼大人。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就如詩人紀伯倫在《先知.論孩子》中的比喻,「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對於一把亟欲探索世界的箭,你能給的,就是有方向感的愛。
- Jul 24 Mon 2017 09:34
高敏感族:不需過度勉強自己教養孩子
「高敏感族(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 」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1996年所提出。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若你是當了爸媽的高敏感族,記得寬恕自己。
有些高敏感族選擇不生孩子。因為高敏感族成為父母會非常辛苦,只要有了孩子就更難擁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了。
「我很需要休息但卻沒有時間。偶爾稍微坐一下喘口氣正想上廁所時,女兒馬上就大聲喊『媽媽!媽媽!妳在哪裡?』」瑪雅(38歲)
一位來參加講座的學員告訴我,他不得不要求他十幾歲的孩子搬離家。那年紀的孩子只要待在家裡就是會發出很多噪音,常會搞出一些難以預期的狀況。
只是心思敏銳的高敏感族大多具備了身為父母親應有的資質:關心孩子、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了解孩子的需求、也很能體貼孩子。為了當個好父母,只要能力所及他們什麼都願意做。
你是「太盡心盡力」的父母?
但高敏感族對於自己該有的父母形象,總是設下了非常高的標準。承認自己沒達到原本設下的標準,對他們來說簡直丟臉到家。他們會為自己沒有達標而沮喪萬分,天生擁有的同理心在此時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問題在於他們太盡心盡力了。這時候如果是夫婦兩人一同扶養孩子,就應該適度分攤這些重責大任,輪流休息;但如果你是一個人獨自扶養孩子,那麼最好盡可能取得旁人的支援。我自己就是有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現在的社會,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
但我常對自己當母親的能力不足而感到丟臉。
沒辦法每一次都出席親師座談會,聽到「別的媽媽早上都會為孩子烤麵包」這種話也我心痛得不得了,因為我的孩子很小就學會自己起床去上學。但其實我也很想替孩子做同樣的事啊。只是,如果要我送兩個孩子去學校,就得在預定時間內起床準備,這讓我累積了不少壓力,也很有精神負擔,孩子去上學後我更得花費一段長時間才能恢復到正常工作的狀態。
某天早上,我跟孩子們說:「請讓我安靜地度過早晨」,然後我就戴上耳塞,我躺在床上聽見孩子們出門上學的聲音。那天早上我過得比平常任何一天都要來得舒暢。但有次我擔任牧師的那一區教區議會的人問我:「妳到底都幾點起床啊?」當下我真的覺得丟臉,連一個字都答不出來。
儘管到現在,當我無法為孩子多做些什麼的時候,我還是會很難過,但事情就是這樣。我不是在生自己的氣,我為我兩個已長大成人且獨立自主的孩子深深地感到驕傲。
孩子或許是壓力來源之一,但請別讓自己背負罪惡感。
- Jul 18 Tue 2017 09:54
帶孩子不是當「馴獸師」
帶孩子不是當「馴獸師」,拿著皮鞭和肉就可以,而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
即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馴獸師,可以將世界上最凶猛的老虎,變成巨大的小貓咪,但是也一定知道一個秘密:「你可以馴服猛虎,騎在虎背上。但是,你永遠都不可能讓這隻老虎吃草」。
這是一個再簡單也不過的道理,但是我們卻經常忘記這個秘密。拿的鞭子和胡蘿蔔,就希望孩子可以乖乖地聽話,卻從來不管孩子究竟是一隻溫柔的綿羊,還是一隻威猛的老虎。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己的個性與特質,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有些孩子天生就很大方,有些天生氣質容易害羞;有些孩子比較急躁,有些卻又很溫和。但重點是你有沒有試圖看見孩子的「優點」,還是一直不停在尋找孩子的「缺點」呢?
我們往往花費過多的努力,在想辦法改變孩子,期望孩子可以變得與我們想像的一樣,但卻忽略了孩子有其獨立的人格,也是需要我們尊重的。結果不單單是沒有改變孩子,反而破壞了親子之間的和諧。
即便你立志要當一個「馴獸師」,可以揮舞著鞭子來指揮孩子。也先請了解孩子的想法,最少要搞清楚孩子喜歡的究竟是「胡蘿蔔」,還是「肉」。不然只有處罰而沒有獎勵,孩子往往只會變得越來越被動。
要改變孩子,只有「鞭子」和「胡蘿蔔」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信賴感」。讓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你會站在他那邊,幫他克服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建立你和他之間的信賴感。就是有這樣的信賴關係,孩子才會願意去嘗試那些未知的挑戰,而開始改變。
「接納」永遠是改變孩子的第一步,請摘下成人的看待世界的「眼鏡」,真正地認真看看孩子的臉龐,找出孩子的「天賦」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身為父母的我們,才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而不應該是學校的老師。
請先暫時收起你的抱怨,多花些時間了解孩子的特質,幫孩子增加成功的經驗,你會發現孩子改變的會更快。
- Jun 27 Tue 2017 09:57
只要20秒清除癌細胞、多消耗熱量!
現代醫療以及生活水平上升,讓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老年生活品質成了十分重要的議題,人人都希望老後保持健康、無病無痛,也不給家人帶來負擔。日本研究指出,笑能夠提高免疫力、預防憂鬱症以及失智症!
只要20秒清除癌細胞、多消耗20%熱量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笑可以緩和壓力、憂鬱,有止痛效果,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為何笑對於人體有好處呢?一個理由是因為「哈哈哈」的吐出氣息時,與深呼吸、腹式呼吸是同個狀態,也就是說,大笑其實就是一種有氧運動!笑時所耗費的熱量,比起靜態時增加了10%~20%。
而另一個對腦的作用,則是呼吸時橫膈膜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能增加對大腦的氧氣、營養供給量,使大腦機能提高,分泌幸福荷爾蒙血清素、活化勝肽類神經傳導物質的產生,並且讓體內的NK細胞活性提高讓心情放鬆,免疫力提高。
只要20秒清除癌細胞、多消耗20%熱量
日本內科醫師岡田昌子表示,NK細胞是在免疫細胞中擔當特別重要任務的細胞,會巡迴體內,發現細小的癌細胞、病毒時,立刻攻擊掃除,預防疾病的產生。
而近年來有研究指出,笑對於提高NK細胞的活動十分有幫助。
研究中檢測比對了觀賞漫才(日本傳統喜劇表演)、喜劇,大笑過後的血液中NK細胞活性,發現幾乎全員的數值都有所提升,特別是大笑之前數值在標準值以下的族群,大笑後全員都提高到了標準值。
只要20秒清除癌細胞、多消耗20%熱量
儘管笑有這麼多科學實證的好處,卻有數據指出,小學生平均一天笑300次,而70歲以上的族群,平均一天竟然只笑了2次。因此近年來許多以年長者為對象的醫療、看護機構,紛紛提倡多笑來促進健康。即使覺得沒什麼有趣的事情也沒關係,「假笑」也具有效果,大腦無法區分真正的笑以及刻意發出的笑聲,在日本關東17個看護設施指導高齡長者運動以及瑜珈的鈴木由紀表示,不妨從一天試著笑20秒開始,就是最簡單的健康法。
- Jun 27 Tue 2017 09:53
裸食真有酵!吃得到全營養,助消化又抗老
平時吃慣了高溫烹調油炸、大火快炒等料理,其實,都會對食物中的酵素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完整保留食物中的酵素,風行歐美的健康飲食風潮即是「裸食」。根據推動裸食扮演重要角色的「國際活性食物年會」的建議,想要健康生活、延緩老化,多吃有機食物、補充酵素飲食,是不錯的選擇。
天然食物裡的酵素、礦物質以及各種營養素,會因為烹調的溫度越高而越來越多的流失,這一點也正是傳統中餐料理的最大缺弱之處。食品科學專家王嘉霖在其新書《有酵,最健康:純天然風潮裸食這樣做》中表示,裸食是指不以熱料理,或調理溫度不超過48攝氏度的一種時尚飲食方式,藉此減少食物的變質,保留完整的酵素,以達促進消化吸收與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強化整體體質的一種「健康飲食概念」。
裸食含有全營養 促進健康
人的身體及腸胃精密且複雜,倘若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維持身體的運作,更希望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就需要持續且穩定的供給身體充足的營養素。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會提供養分給體內細胞,細胞因此能夠不斷新陳代謝。當細胞更新時,我們的身體也在更新。細胞所需的營養成分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由於裸食未被烹煮,所以食材的營養成分都可以完整的被食用。
裸食最初始的樣貌,是生菜沙拉、水果、蔬菜汁、果菜汁,是這些完全的蔬菜水果,保存了食物當中的酵素等重要活性,而酵素具有能夠完美驅動生命運作的活性力量。
健康抗老化 飲食有要訣
在裸食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具有特殊意義的國際活性食物年會(International
Living food Summit),在2006 年的會議上發表了一項聲明,這項聲明是依循前人流傳下的良好飲食文化所提供的飲食參考,是人類得以活得長久又健康的生活智慧。
聲明中建議若想要健康生活、延緩老化,飲食應盡量採用以下要訣:
採用蔬食素(無奶、無蛋、無蜂蜜,無任何動物性食物來源)。
-選擇有機食物。
-食用全食物。
-多攝取富含維他命、抗氧化因子、礦物質、植物營養素的食物。
-多攝取富含葉綠素的綠色食物。
-從植物性食材攝取人體所需的完全蛋白質。
-從食材中攝取所需的水分,包含新鮮蔬菜汁。
-每日要有充足的飲水。
-從植物性食材攝取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如Omega-3。
-熱量攝取維持中等。
-若是需要糖分,建議僅從全食物來源取得,且不宜太多,適度即可。
-以未精製且天然的海鹽及岩鹽作為鹽分來源。
-平日的飲食模式,建議80%裸食,剩餘的20%可以烹調過的蔬食、全食物、有機食物為輔助。
除了以上建議的食材來源,與會的領袖們也同意以下飲食建議:
-多選用當地、當季的食材。
-不管是任何形式的飲食,維生素B12 及維生素D3 是維繫腦部運作,以及身體健康的重要元素。若是需要額外補充,建議補充植物來源的維生素B12;若是補充維生素D,則要搭配適度的日照,人體才能有效運用。
-可以補充酵素萃取飲品。
-建議不攝取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食材及飲品。
-飲食方式可以依每個人不同而增修,而獲得不同的效果。
要有健康的生活,飲食約定很重要,但並不代表全部。除了飲食,仍需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及「心靈健康」,從全方位發展。此外選擇友善耕作的農作物,節約、單純的飲食模式,才是善待自己的表現,更
是環境永續的開始。
- Jun 25 Sun 2017 16:15
相愛就是相讓
幸福不是賭注,不管誰輸誰贏,都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婚姻生活中少說一句抱怨的話,會讓婚姻生活充滿幸福和快樂。婚姻解體不全是因為沒有愛,很多時候是婚姻裡的男女不善經營,不懂得彼此包容。
家是講情的地方,何須論短長。相愛更要相讓,這才是幸福婚姻的法則。生活中很多看上去婚姻美滿的男女最終分手,不是他們不相愛,而是他們不會相讓。其實,相愛就是要相讓,讓著你,是因為我愛你,你是我最親的人。
要讓婚姻美滿地延續下去,我們不但要相愛,更要相讓。就拿我和老公的婚姻來說吧!
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我就感覺他的脾氣不好,是特別火爆的那種,我自小在父母懷裡嬌生慣養,脾氣也不是那麼好。母親曾對我說過:結了婚以後,你得多讓著他,他脾氣不好,要不然到時你會跟著生很多氣。那時我沒往心裡去,只感覺他對我還是不錯的,不至於那麼嚴重吧!
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不知生活深淺的我們滿懷信心,相信我們一定會幸福!然而兩個人真正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相互之間突然多了那麼多的不適,隱藏著的那些不好的習慣和小脾氣也都慢慢地跑了出來。原來的甜蜜和幸福彷彿一瞬間就遠去了,只留下不滿和煩躁!於是,為著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原來那份親密的感情被無休止的爭吵沖淡了。
我們年輕氣盛,覺得自己佔理,他脾氣大也不再讓著我,我總覺得嫁給他了,他就得讓著我,我更不會妥協,所以每次爭吵我倆都是據理力爭,都覺得自己沒有錯,從沒有想到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一下。我們每次這麼爭來吵去,甚至會好幾天不說話,互相不理對方。那時還不懂”輸贏”對婚姻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慢慢長大,不知不覺中我們爭吵少了,家庭中的快樂和幸福多了起來!是啊!都為人父母了,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沒有必要再爭出個一二來了!似乎是因為孩子的到來沖淡了兩人之間所有的不快。
可是當有一天自己靜下心來思考這些微小的變化,突然感覺自己心裡一熱,不是沒有吵架的導火索了,也不是沒有矛盾了,而是我們在婚姻這個大學堂中慢慢學會了忍讓,學會了為最親愛的人去換位思考。
記不清有多少次,一觸即發的爭吵多數是老公甘願認輸;也記不起有多少次,對彼此的埋怨到了嘴邊卻又咽了下去;也記不清有多少次,面對自己的嘮叨,老公只是眉頭皺了皺,就跑去忙這忙那了;有時老公心情不好發脾氣時,我一改往日對他的反感和說教,而是順著他、開導他,不再和他針鋒相對。
幸福不是賭注,不管誰輸誰贏,都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婚姻生活中少說一句抱怨的話,會讓婚姻生活充滿幸福和快樂。婚姻解體不全是因為沒有愛,很多時候是婚姻裡的男女不善經營,不懂得彼此包容。家是講情的地方,何須論短長。相愛更要相讓,這才是幸福婚姻的法則。
- Jun 20 Tue 2017 09:21
12歲前,累積親子幸福存款
趁著孩子還願意膩著爸媽、心還柔軟的時候,種下幸福的種子。總有一天,這些和家人的美好回憶,會成為他們面對各種艱難挑戰時的正面能量。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電影《練習曲》
上班族媽媽曉榕還記得,有段時間晚上下班接了女兒,都會帶她到巷口便利商店去買瓶養樂多。三歲的小女孩坐在便利商店椅子一邊喝著多多,一邊開心打量著四周,雀躍滿足的神情都讓曉榕有種錯覺,彷彿母女倆正在六星級高檔飯店喝下午茶。
幸福,對於孩子而言,就是這麼簡單。可惜的是,隨著年齡漸長,能感受幸福的門檻似乎愈來愈高。
在國、高中教書已十五年的吳易靜,一路陪伴這群正在青春狂飆浪頭上的孩子,內心總有很多感觸。她發現,許多孩子自小就缺乏與父母正向的溝通經驗,而忙碌的父母也慣於以物質彌補不足夠的陪伴,到了青春期,許多話更不知道如何開口,乾脆關閉起溝通的門窗。
「要趁著孩子的心還柔軟的時候,種下幸福的種子,」親職教育工作者、《這樣守護孩子的心靈自由》作者王理書提醒。就像電影《練習曲》裡的提醒,許多事情錯過了,就不再有機會。有人形容,親子關係像存摺,趁孩子年幼時多存一些,到了青春期才「有得扣」。親子之間要把握當下,存下幸福。
把握孩子還願意膩著你的時光
孩子還願意膩著父母,不過就幾年的時光。在十二歲以前的關鍵時期,父母若能掌握以下三大原則,好好經營親子間美好的回憶,相信必能成為孩子日後面對內、外在各種挑戰的正面能量。
1在特定節日或紀念日刻畫回憶:小時候,團圓年夜飯一定出現的一道菜、過年團聚一起玩的遊戲,至今是否仍讓你回味無窮?你也可以一起創造與孩子幸福回憶。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的小女兒陳品諭,現在已經是成功大學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她記得小時候每年都會收到聖誕老公公捎來的鼓勵。「我一直到十八歲,才知道沒有聖誕老公公,」陳品諭不好意思的說。
每次收到卡片,她都訝異聖誕老公公對她的觀察如此入微,彷彿就在她身邊一直默默陪伴著。而有些她不好意思直接對爸媽說的話,她也會寫卡片告訴聖誕老公公。長大後終於知道真相後雖然失望,但她十分感謝爸媽,因為那些每到歲末就會收到的鼓勵和祝福,給了當年那個小女孩溫暖支持的力量。陳品諭決定,若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要這樣「玩」。
其實,刻畫家庭幸福回憶的方式很多,你也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時都為他拍張照,或每年團圓夜都拍一張全家福,累積下來,都十分具有歷史意義。
2偶爾和孩子一起瘋一下:平時總是叮嚀、囑咐孩子「要小心」、「快一點」的嚴謹媽媽,若有一天也能放縱自己和孩子痛快玩一場,那會是很特別的回憶。
王理書回憶,有次接近傍晚、天色欲雨時分,當時還在讀小學的一對兒女突然很想去動物園看動物,平日總是擔心這、擔心那的王理書,那次突發奇想「偶爾淋雨又何妨」,於是母子三人啟程去動物園,看了動物、吃了「平常媽媽不準吃的」熱狗,痛快極了!
雖然回程途中果然下起大雨,三人淋成落湯雞,但是王理書永遠記得孩子們好開心,當時年幼的女兒還把「落湯雞」一直說成「落雞湯」,有時遇到雨天,還會央求媽媽讓她去淋「落雞湯」。從此,「落雞湯」成了母子三人小小放縱的暗號,也是永遠特別的回憶。
3和孩子相處時,請專心!既然好不容易安排了假期,就應該「專心」享受家人相聚的時光。主播岑永康、張珮珊全家每年都會安排出國旅行,平日工作需隨時注意新聞動態的夫妻倆,每次出國就將手機裡的SIM卡拔除,連簡訊都收不到,心無旁騖和全家人在一起。張珮珊覺得,全家人每年有幾次純粹、不受干擾的相處時光,是讓關係更緊密的關鍵之一。
創造親子間的幸福點子
原則掌握之後,親子可以一同做些什麼,把幸福存下來呢?以下提供五個幸福點子,提供有心累積親子幸福存款的家長參考:
1和家人寫卡片或通信:面對面溝通,有時難免情緒表達太過直接,有時也覺得尷尬、難以啟齒。三個孩子的媽、佳音電台主持人文雅憐在大兒子就讀國小低年級時,每週一次上全天課她都親自做便當、送便當去學校。在便當袋裡,她總會用便條紙寫張簡短的「便當信」給兒子,如「媽媽愛你」、「下午加油!」等短句,雖然兒子大多數時間沒什麼反應,但有一次她忘了放便當信,兒子一回家就問:「今天怎麼沒有信?」她才知道原來兒子很在乎。
文雅憐的老二女兒讀小一後,她也開始和女兒通便當信,女兒把媽媽寫的每一封信都收藏在紙盒裡,有時還會畫圖回信給媽媽,看得出小小心靈裡,非常珍惜這樣情感溝通的管道。
文雅憐覺得,用書信和孩子溝通的好處是,有時候覺得不好意思開口、肉麻的話,寫下來就不會這麼尷尬。而透過書寫溝通,事發當下的情緒也能冷靜沈澱下來,更能客觀就事論事。現在她的老大已經十一歲,母子仍保持用Email通信、討論的習慣,親子溝通十分順暢。
2親子一同做家事:「做家事」是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日常工作,忙碌、抽不出空陪小孩玩的雙薪父母,藉由親子一起做家事,如準備料理、收拾打掃屋子、曬衣服等,也能打造親子幸福回憶。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台中市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也是雙薪家庭,夫妻倆從女兒「小蘇姑娘」兩歲多起,就邀請她一起幫忙家事,從簡單的工作,如幫忙拉吸塵器、晾衣服時夾曬衣夾等開始。剛開始,爸媽要將她洗過的碗偷偷再洗一次,而現在五歲的小蘇姑娘,已經能自己洗碗洗得很乾淨,掃地、拖地也難不倒她。
要讓孩子愛上做家事,蘇明進建議,最好從小就開始養成習慣,而且大人不要怕麻煩收拾善後。爸媽要多稱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千萬別說「你看你愈幫愈忙」,或是擔心孩子做不好就手快把事情做完了。孩子每次做完家事,蘇明進會很慎重的對她說:「謝謝你喔!」看到做家事的小小身影,總是讓他感到幸福無比。
3一起做手工或玩具:現在孩子物質豐盈無虞,新玩具「受寵」的壽命可能不到一個星期;但若是自己動手做的玩具,意義會大為不同。木工達人「硬漢爸」廖宏德原本在高科技業工作,有次回老家,見到小時候使用的書桌還在,懷念不已,原來那是他已逝的木工爸爸當年親手為他做的書桌。從此,他興起了為女兒淇淇做玩具的念頭。「爸媽或許不能陪伴兒女一輩子,但是親手做的玩具卻可以,」廖宏德心想。前陣子廖宏德重感冒,女兒把廢木塊塗上色彩送給爸爸說:「這是超神奇彩色餅乾魔術餅乾,什麼病咬一口就會好。」硬漢的心就這樣被融化了,為女兒做玩具播下的幸福種子,已經悄悄發了芽。
4全家一起去旅行:旅行、環島、露營,全家人暫時脫離日復一日運行的軌道,一起到外地體驗不同的生活樂趣,是締造共同回憶的絕佳機會。和先生一同創辦「學習玩樂過生活」共學社團的吳易靜,經常帶著孩子在出遊中學習,她覺得露營可以讓全家大小齊心協力完成一件事,從搭帳、烹飪煮食、收拾洗碗等,在野外遇到的不便利,也得要動腦筋解決。到了夜裡,大家擠在帳篷裡,湊著燈光說睡前故事,真是再幸福也不過了。
5全家共同完成某項目標:登百岳、參加路跑,甚至一起蓋房子,因為一起流過汗建立起的「革命情感」,讓幸福感更牢固。何亮旻十多年前參加了推廣手作與協力造屋的汗得學社,從兒子還在學齡前,就經常帶著孩子四處蓋房子,足跡包括赴南投潭南協助九二一災後重建、南亞大地震後到印尼亞齊為災民蓋屋等。因為全家都熱愛戶外活動,何亮旻的先生曾國禎也經常領著家人去登山、騎車環島,還製作了一張父子三人登百岳的紀錄表貼在牆上。兩個兒子現在一個高三,一個八年級,和爸媽仍無話不談,連哥哥失戀時,都還會抱著父母哭,完全符合作家吳念真所描述,當父母,這樣就成功了!
締造幸福的方法,當然不只這五招,相信你也可以創造出更多、屬於你們家獨特的幸福好點子。
- Jun 20 Tue 2017 09:17
不只一起玩、也一起經歷困難
曾經主張「不婚不生」的作家郝譽翔,在晉升媽媽後,打破一般人的想像,帶著女兒勇闖20多個國家。她在出書後舉辦的新書座談,大方分享:是什麼原因讓她願意克服一切困難,帶著嬰兒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
「其實當媽媽不僅只是犧牲奉獻,也是獲得一次新的生命,再活一次!」作家郝譽翔出席新書《和妳直到天涯海角》座談會,談的不是過往擅長的文學或小說,而是分享和女兒小虎到世界各地旅行的酸甜苦辣。
一聽到「帶小小孩到國外旅行」,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反問:「那值得嗎?孩子會記得嗎?」郝譽翔溫柔而堅定地說:「就算小虎不記得這些事,又有甚麼關係呢?因為我會記得。」
謝謝女兒成全愛玩的媽媽
「有了女兒後,一直很擔心自己會被責任綑綁,」懷孕之後,郝譽翔的旅行被迫按下暫停鍵,不能再挑戰以往喜歡的喜馬拉雅山行程或到太平洋的海島上潛水,「但我實在被悶壞了,我實在太愛玩了!」郝譽翔於是在女兒七個月大後,開始帶女兒出國旅行。
郝譽翔不諱言,其實帶孩子出國旅行,充滿挑戰,「印象最深刻也最折騰的一次,是我們從維也納搭火車到葛拉茲,」當時女兒小虎希望留在原地,但她堅持跳上火車、前往葛拉茲,「即便事前做好功課,但出發後火車大誤點!本來只要兩小時的車程,後來整整變成五個多小時,小虎沒吃晚餐、反而吐了一身,」郝譽翔忙著跟女兒道歉、直說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沒想到女兒反而安慰她:「沒關係,妳別難過,我不怪妳。」郝譽翔說,旅途中不僅帶孩子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兩人一同歷經困難、也讓彼此更懂得真心道歉。
旅行,是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在女兒三歲時,郝譽翔也曾感受到周遭親友給予的壓力,半鼓勵、半催促地要她提前帶孩子學認字ㄅㄆㄇ和念英文ABC,「後來我一樣用旅行帶小虎逃離到別的世界,」她第一次和女兒兩人旅行,便是到美國的西雅圖遊學一個月。
郝譽翔在書中記錄,女兒小虎就讀的幼兒園裡,不會有老師定時「團體餵水」、也不會處罰吃東西吃得杯盤狼藉的孩子,女兒在每天跟其他同學的遊戲中,學會了簡單的對話。「我在西雅圖的幼兒園裡,學習到『不干涉孩子』、『放手』的教育方式,」郝譽翔彷彿找到了教養的定心丸,不再陷於各種教養派典的戰爭中,「我並沒有什麼教養的秘笈,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畢竟語言就是用來跟人溝通的,知識也不該只是紙上的文字。」
座談會上,郝譽翔最推薦的親子旅遊方式,是郵輪旅遊,「因為搭遊輪旅行,是旅客本身移動最少、卻最安全的一種方式。同時,也能在郵輪上認識來自各個國家、各種膚色、走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故事城堡』。」這也引起與談貴賓小野極大的興趣,如今身為四個孫子的阿公,小野的心願是:「希望我能帶著孫子們來一趟遊輪旅行!」小野說,他的願望一出口,本來受到兒女們百般阻擾,「但郝譽翔跟小虎的故事,讓我更有信心了。」
郝譽翔在演講的尾聲中,一如以往地感性:「每個當父母的人,或多或少,也在彌補自己的童年。」幸運的是,透過旅行,我們能擁有跟孩子專屬的親密時光,也獲得重新長大的機會。